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存在的现实背景 | 第14-25页 |
·对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 第15-16页 |
·有助于维护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 | 第16-19页 |
·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谐 | 第16-17页 |
·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展示人类世界的丰富多彩 | 第17-18页 |
·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提供相互借鉴的样本 | 第18页 |
·维护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利于维护文化平等权和人权 | 第18-19页 |
·有助于保护人类的创造力 | 第19页 |
·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 第19-20页 |
·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的统一 | 第19页 |
·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 第19-20页 |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第20页 |
·保护与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第20-22页 |
·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 | 第20-21页 |
·有助于提升国家“硬实力” | 第21页 |
·有助于文化“走出去”和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 第21-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现实背景 | 第22-25页 |
·历史变迁的影响 | 第22页 |
·生产力变迁的影响 | 第22-23页 |
·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 | 第23-24页 |
·保护和创新观念的制约 | 第24页 |
·文化资源的流失和被掠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在创新应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 第25-30页 |
·保护、创新与传承的内涵不同 | 第25页 |
·保护、创新与传承的侧重不同 | 第25-27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 | 第25-26页 |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文化资源 | 第26页 |
·传承是一种扬弃 | 第26-27页 |
·通过保护去传承与通过创新去传承的特性与共性 | 第27页 |
·保护非遗的原文化基因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 | 第27-28页 |
·创新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创新,同时创新有利于保护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方法及可能性研究 | 第30-48页 |
·创新的条件与工作原则 | 第30-31页 |
·创新应用的基本方法 | 第31-34页 |
·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应用的优势 | 第34-38页 |
·体验模式的创新——“类游戏”体验 | 第35-36页 |
·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的“B2C” | 第36-37页 |
·消费模式的创新——在线个性化定制 | 第37页 |
·传播模式的创新——借力新媒体 | 第37-38页 |
·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的相关方法研究 | 第38-41页 |
·“5S”策略 | 第38-39页 |
·其它观点 | 第39-41页 |
·基于体验心理的解决方案 | 第41-48页 |
·体验首先是一种审美活动 | 第42页 |
·主体内在需求的八个方面 | 第42-45页 |
·主体体验心理的六个层次 | 第45-46页 |
·汉堡结构的解决方案——“N-C-E”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实践案例——个旧锡工艺 DIY 设计与体验平台的开发尝试 | 第48-68页 |
·云南个旧锡工艺在创新中需要挖掘和发扬的优势资源 | 第49-51页 |
·云南个旧锡工艺的独特文化价值 | 第49-50页 |
·云南个旧锡工艺的独特工艺价值 | 第50-51页 |
·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工厂到数字终端的“语言”转译 | 第51-53页 |
·如何实现体验传达 | 第52-53页 |
·如何实现文化传达与工艺传达 | 第53页 |
·DIY 设计与体验平台的实现 | 第53-68页 |
·DIY 设计与体验平台的设计效果图 | 第55-61页 |
·DIY 设计与体验平台的实际截图 | 第61-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附录 1:云南个旧锡工艺大师赖庆国的访谈 | 第71-74页 |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获得的奖励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