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定罪标准--从错案预防的角度论我国定罪标准的完善
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定罪标准概述 | 第13-21页 |
(一) 刑事证明标准的界定 | 第13-15页 |
1、证明的内涵 | 第13页 |
2、刑事证明标准定义、特征和分类 | 第13-15页 |
(二) 定罪标准的内涵与外延 | 第15-18页 |
1、定罪标准的内涵 | 第15-16页 |
2、定罪标准与证明对象、证明责任 | 第16-18页 |
(三) 研究定罪标准的意义 | 第18-21页 |
二、刑事错案与定罪标准 | 第21-27页 |
(一) 刑事错案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 刑事错案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1、片面追求客观事实 | 第22-23页 |
2、刑讯逼供 | 第23页 |
3、审判人员的办案能力 | 第23页 |
4、"留有余地"的误读 | 第23-24页 |
(三) 刑事错案与定罪标准的关系 | 第24-27页 |
1、刑事错案与刑事证明 | 第24-25页 |
2、刑事错案与定罪标准 | 第25-27页 |
三、我国定罪标准的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一) 我国证明标准的两大学说 | 第27-31页 |
1、"客观真实说" | 第27-28页 |
2、"法律真实说" | 第28-29页 |
3、"客观真实说"与"法律真实说"的融合 | 第29-30页 |
4、"驮尸案"的定罪标准分析 | 第30-31页 |
(二) 我国法律规定的定罪标准 | 第31-36页 |
1、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 第31-32页 |
2、"两个基本"和"留有余地" | 第32-33页 |
3、"两部三高"新证据规定 | 第33-36页 |
四、定罪标准的完善 | 第36-49页 |
(一) 两大法系的定罪标准 | 第36-39页 |
1、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 | 第36-37页 |
2、大陆法系—内心确信 | 第37-38页 |
3、对两大法系定罪标准的借鉴 | 第38-39页 |
(二) 定罪标准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1、符合国情和刑事政策 | 第39页 |
2、"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统一 | 第39-40页 |
3、可操作性 | 第40页 |
4、以是否有利于被告人为依据 | 第40-41页 |
(三) 完善定罪标准的新思路 | 第41-46页 |
1、"证据确实充分,并排除了一切合理怀疑" | 第42-45页 |
2、"优势证据" | 第45-46页 |
(四) 从"杜培武"案看定罪标准新思路 | 第46-49页 |
1、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认定 | 第47页 |
2、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认定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