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软煤层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围岩控制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支承压力的成因机理与形成过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与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支承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支承压力理论指导矿井生产研究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方案 | 第18-20页 |
2 煤岩力学参数测定与支承压力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采场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20-22页 |
·煤岩样制备与测定仪器 | 第20-21页 |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 第21-22页 |
·采场围岩(煤)特性分析 | 第22-23页 |
·采场前方支承压力理论分析 | 第23-26页 |
·采动覆岩中关键层分析及其对支承压力分布影响 | 第26-30页 |
·关键层理论概述 | 第26-27页 |
·采动覆岩中关键层位置判别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和巷道变形实测研究 | 第32-48页 |
·试验工作面概述 | 第32页 |
·测试方法及装置 | 第32-34页 |
·测站布置方案 | 第32-33页 |
·测试设备及安装 | 第33-34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测试数据的处理 | 第34-35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己16-17-21080工作面支承应力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实测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回采巷道变形观测 | 第40-45页 |
·回采巷道变形观测方法 | 第41页 |
·回采巷道变形监测结果 | 第41-43页 |
·采动影响下回采巷道变形特征 | 第43-44页 |
·支承压力与巷道变形观测结果比较 | 第44页 |
·回采巷道变形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4 支承压力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66页 |
·数值模拟试验目的及计算原理 | 第48-49页 |
·数值模拟试验目的 | 第48-49页 |
·FLAC~(3D)计算原理 | 第49页 |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与模型构建 | 第49-52页 |
·数值计算试验方案 | 第49-50页 |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63页 |
·各实验方案数值计算结果 | 第52-58页 |
·各因素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 第58-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第66-76页 |
·朝川矿松软煤层炮放开采现状 | 第66-68页 |
·悬移支架炮放开采可行性研究 | 第68-72页 |
·悬移支架工作面概况 | 第68页 |
·悬移支架特征与选型分析 | 第68-71页 |
·悬移支架炮放面设备布置与回采工艺 | 第71页 |
·悬移支架适应性分析 | 第71-72页 |
·回采巷道与端头支护方案 | 第72-73页 |
·回风平巷超前支护 | 第72-73页 |
·工作面端头的特殊支护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