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缩略写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海甘蓝简介 | 第13-14页 |
·海甘蓝的种植面积广 | 第13页 |
·海甘蓝的产量 | 第13页 |
·生育期较短,抗病性较差 | 第13-14页 |
·海甘蓝主要脂肪酸是芥酸 | 第14-16页 |
·芥酸在工业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海甘蓝含有丰富的芥酸 | 第15页 |
·海甘蓝高芥酸新品种选育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提高海甘蓝种子芥酸含量 | 第16-19页 |
·高芥酸植物油的前景 | 第16页 |
·高芥酸海甘蓝的常规遗传育种 | 第16-17页 |
·通过基因工程提高海甘蓝的芥酸含量 | 第17-19页 |
·溶血性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PAAT)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fad2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fae1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蜡酯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油菜主要脂肪酸的遗传和调控 | 第20页 |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20-25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21-23页 |
·Ti质粒载体系统 | 第21-22页 |
·T-DNA的转移及相关基因 | 第22-23页 |
·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 | 第23-24页 |
·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 | 第23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3-24页 |
·基因枪法 | 第24页 |
·植物基因转化中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 | 第24页 |
·植物转基因的报告基因 | 第24-25页 |
·转基因的影响因素 | 第25页 |
·外植体、农杆菌、培养条件和选择方法的影响 | 第25页 |
·外植体对油菜再生的影响 | 第25页 |
·基因型对油菜再生的影响 | 第25页 |
·培养基对油菜再生的影响 | 第25页 |
·转基因油菜的分子鉴定 | 第25-26页 |
·外源基因的分子鉴定 | 第26页 |
·PCR检测 | 第26页 |
·Southern杂交 | 第26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8-46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4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质粒 | 第28-31页 |
·农杆菌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下胚轴培养基 | 第31页 |
·子叶柄培养基 | 第31页 |
·仪器和设备、酶与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溶液 | 第32-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4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4-35页 |
·大肠杆菌的快速转化 | 第35页 |
·质粒DNA的抽提 | 第35页 |
·质粒DNA的纯化 | 第35-36页 |
·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DNA | 第36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6页 |
·农杆菌的转化(冻融法) | 第36页 |
·农杆菌介导海甘蓝遗传转化 | 第36-42页 |
·农杆菌菌种的保存 | 第36-37页 |
·海甘蓝种子的无菌萌发 | 第37页 |
·工程感染菌株的准备 | 第37页 |
·海甘蓝未转化苗的卡那霉素梯度实验 | 第37页 |
·海甘蓝下胚轴再生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 第37-38页 |
·海甘蓝下胚轴长度对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38页 |
·海甘蓝下胚轴遗传转化培养基的优化 | 第38-39页 |
·其它因素对海甘蓝下胚轴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下胚轴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佳组合 | 第40页 |
·海甘蓝子叶柄遗传转化体系的培养基优化 | 第40-41页 |
·其他因素对海甘蓝子叶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41-42页 |
·转化植株的初步鉴定 | 第42-46页 |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抽提和纯化 | 第42页 |
·PCR扩增 | 第4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2-43页 |
·Southern杂交 | 第43-46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6-68页 |
·海甘蓝未转化苗的卡那霉素梯度实验 | 第46-48页 |
·未转化苗接种到卡那霉素15天后结果 | 第46-47页 |
·卡那霉素对海甘蓝未转化苗的影响(30d) | 第47-48页 |
·海甘蓝未转化苗在不同浓度卡那霉素接种15天和30天效果比较 | 第48页 |
·下胚轴再生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 第48-49页 |
·海甘蓝下胚轴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9-64页 |
·下胚轴长度对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激素对海甘蓝下胚轴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不同浓度NAA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浓度ZT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浓度TDZ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浓度BA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2页 |
·其它因素对海甘蓝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2-59页 |
·摇农杆菌时加入AS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2-53页 |
·卡那霉素对下胚轴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3-54页 |
·AgNO_3对海甘蓝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4-55页 |
·共培养基中添加AS对下胚轴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5页 |
·菌液OD=600值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下胚轴预培养的时间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6页 |
·农杆菌的不同侵染时间对海甘蓝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浓度Cef/Car配比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7-58页 |
·分化培养基的不同pH值对下胚轴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8页 |
·下胚轴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佳组合 | 第58-59页 |
·海甘蓝子叶柄转化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9-64页 |
·激素对海甘蓝子叶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9-61页 |
·其它因素对海甘蓝子叶柄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61-64页 |
·转基因海甘蓝的分子鉴定 | 第64-66页 |
·PCR鉴定 | 第64-65页 |
·Southern blotting鉴定 | 第65-66页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66-6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展望 | 第68-78页 |
·未转化苗的卡那霉素的鉴定 | 第68页 |
·转基因过程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68-77页 |
·外植体的再生体系 | 第68-70页 |
·外植体的基因型 | 第68-69页 |
·外植体的苗龄 | 第69页 |
·外植体的切取部位和长度 | 第69-70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70-71页 |
·激素成分 | 第70页 |
·AgNO_3对分化的影响 | 第70-71页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71-74页 |
·发芽培养基 | 第71页 |
·预培养基 | 第71-72页 |
·共培养基 | 第72页 |
·延迟培养基 | 第72-73页 |
·分化培养基 | 第73页 |
·筛选培养基 | 第73-74页 |
·生根培养基 | 第74页 |
·农杆菌的活力和侵染 | 第74-76页 |
·农杆菌的活化 | 第75页 |
·菌液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75页 |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影响 | 第75-76页 |
·分化时卡那霉素的影响 | 第76-77页 |
·海甘蓝转化和筛选问题 | 第77页 |
·本实验后续工作 | 第77页 |
·前景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