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基于北京地铁设计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城市地铁设计 | 第13-16页 |
·国内地铁设计 | 第13-14页 |
·国外地铁设计 | 第14-16页 |
·调查研究分析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2 北京市基于地铁规划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 第18-24页 |
·设计问卷调查 | 第18页 |
·选定的调查地点 | 第18页 |
·确定的调查对象 | 第18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8-19页 |
·调查的目的 | 第18页 |
·调查的方法 | 第18页 |
·调查的范围 | 第18-19页 |
·调查的内容 | 第19页 |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19-22页 |
·调查对象分析 | 第19页 |
·乘客对地铁设计认知度分析 | 第19-20页 |
·乘客对地铁空间布局认识分析 | 第20页 |
·乘客对标识设计认知分析 | 第20-21页 |
·乘客对地铁空间内环境心理分析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3 基于北京地铁设计的创新要素 | 第24-30页 |
·北京地铁的形式种类 | 第24-25页 |
·商业化设计 | 第24页 |
·功能综合化设计 | 第24页 |
·人文化设计 | 第24-25页 |
·北京地铁空间布局规划设计创新研究 | 第25-26页 |
·地铁线路规划设计创新 | 第26-27页 |
·换乘车站设计设置原则 | 第26-27页 |
·出口设计设置原则 | 第27页 |
·北京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创新 | 第27-28页 |
·北京地铁导向性设计创新研究 | 第28页 |
·地铁空间与景观设计创新研究 | 第28页 |
·地铁空间与环境心理创新性研究 | 第28-29页 |
·北京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4 地铁设计与城市地下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 第30-34页 |
·城市地下空间 | 第30页 |
·地铁设计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形式 | 第30-31页 |
·地铁设计与城市空间布局相互关系 | 第31-32页 |
·依托地铁,连接城市纽带 | 第31页 |
·促进高度的地铁商业化模式 | 第31页 |
·城市整体地铁功能的综合化 | 第31-32页 |
·地铁设计与城市地下空间各部分的联系 | 第32-33页 |
·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地铁换乘站 | 第32页 |
·点与面的结合--地下停车场 | 第32页 |
·面与整体的结合--地下通道及出入口 | 第32-33页 |
·地铁设计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共存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5 基于北京地铁设计应用研究 | 第34-44页 |
·北京地铁设计分析数据 | 第34-35页 |
·北京地铁设计分析 | 第35-43页 |
·北京总体设计理念 | 第35-36页 |
·旧线设计—以 1 号 2 号线为代表 | 第36-37页 |
·新线设计—以 4 号 5 号线为代表 | 第37-39页 |
·导向性设计—8 号线 | 第39-40页 |
·空间色彩设计—9 号线 | 第40-41页 |
·灰色空间设计—10 号线 | 第41页 |
·装修设计—13 号线 | 第41-42页 |
·未成的期待设计—16 号线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44页 |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