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4 研究现状及解决问题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空”“无”的艺术和设计在当代日本 | 第16-30页 |
| 1 “无中生有”——原研哉 | 第16-21页 |
| ·日常的设计体现设计精神 | 第17-18页 |
| ·中日展览中再现设计精神 | 第18-21页 |
| 2 “无言精神”——田中一光 | 第21-23页 |
| ·惠于传统的设计精神 | 第21-22页 |
| ·当代语境下重建精神 | 第22-23页 |
| 3 “无常变幻”——安藤忠雄 | 第23-27页 |
| ·自然法则下的精神 | 第25-26页 |
| ·光赋予建筑的精神 | 第26-27页 |
| 4 “无心插柳”——深泽直人 | 第27-30页 |
| ·无意识设计精神 | 第27-28页 |
| ·觅意识创造精神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空”“无”的艺术和设计在日本的探源 | 第30-40页 |
| 1 日本历史及地理与“空”“无”的艺术和设计 | 第30-34页 |
| ·“禅”的地域 | 第31-32页 |
| ·“禅”的传播 | 第32-33页 |
| ·“禅”的嬗变 | 第33-34页 |
| ·“禅”的发扬 | 第34页 |
| 2 日本文化中“道”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 第34-37页 |
| ·道与武士 | 第34-35页 |
| ·道与剑 | 第35-36页 |
| ·道与茶 | 第36页 |
| ·道与花 | 第36-37页 |
| 3 日本文化中“艺”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 第37-40页 |
| ·艺与乐 | 第37-38页 |
| ·艺与俳句 | 第38页 |
| ·艺与浮世绘 | 第38-39页 |
| ·艺与琳派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空”“无”的艺术与设计的思想与日本的民族性格 | 第40-45页 |
| 1 二元性的民族性格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 | 第40-42页 |
| ·“空”“无”的艺术与设计的思想与排斥、吸收 | 第40-41页 |
| ·“空”“无”的艺术与设计的思想与爱美、黩武 | 第41-42页 |
| 2 二元性在当代在生活中体现的艺术与设计的思想 | 第42-45页 |
| ·筷子与叉子的设计 | 第42-43页 |
| ·和服与西服的设计 | 第43-44页 |
| ·和室与西式房间的设计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空”“无”的艺术和设计在当代中国 | 第45-60页 |
| 1 “计白当黑”与贝聿铭 | 第47-50页 |
| ·空白蕴含的精神 | 第47-49页 |
| ·传统延续的精神 | 第49-50页 |
| 2 “生活态度”与靳埭强 | 第50-53页 |
| ·传统文化赋予设计精神 | 第51-52页 |
| ·自然环境造就设计精神 | 第52-53页 |
| 3 “意象共生”与徐冰 | 第53-57页 |
| ·“意象”文字的精神 | 第53-55页 |
| ·“共生”艺术的精神 | 第55-57页 |
| 4 “工匠精神”与石大宇 | 第57-60页 |
|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 第57-58页 |
| ·工匠精神成就设计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空”“无”的思想在当代艺术与设计中的意义 | 第60-69页 |
| 1 “空”“无”思想的艺术与设计之中日对比 | 第60-65页 |
| ·中国“空”“无”思想的特点 | 第60-63页 |
| ·日本“空”“无”思想的特点 | 第63-64页 |
| ·“悟化”的禅意 | 第63页 |
| ·“物化”的“空”“无”思想 | 第63-64页 |
| ·建立在“自然”观基础上的“空”“无”思想 | 第64页 |
| ·中日“空”“无”思想相对比 | 第64-65页 |
| ·文化根源导致的差异 | 第64页 |
| ·地理环境导致的差异 | 第64-65页 |
| ·民族性格导致的差异 | 第65页 |
| 2 “空”“无”的艺术与设计的精神在中国发展的可能 | 第65-69页 |
| ·传统生活观下的“空”“无”思想 | 第65-67页 |
| ·现代心灵生活的“空”“无”思想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结合毕业创作谈“空”“无”思想的个人延伸 | 第69-75页 |
| 1 基于“形象”的“空”“无”思想 | 第69-70页 |
| 2 基于“内在”的“空”“无”思想 | 第70-71页 |
| 3 “游”于“天”“地”间 | 第7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