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建构“共意”:“五·二○”运动的一种解释视角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介绍 | 第17-22页 |
一、相关概念梳理 | 第17-20页 |
二、相关理论回顾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一、总体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具体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潜在舆论的引导与“五·二○”共意萌芽 | 第24-34页 |
第一节 不满情绪:共意萌芽的坯土 | 第24-27页 |
一、街谈巷议:“接收是劫收” | 第25页 |
二、民谣流传:“中央来了更遭殃” | 第25-26页 |
三、歌声唱起:“你这个坏东西”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中共的引导:从“问题”到问题化 | 第27-30页 |
一、社会问题的聚合 | 第27-29页 |
二、舆论场域的互动 | 第29页 |
三、意见领袖的调节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中共“五·二○”共意萌芽的引导技术 | 第30-34页 |
一、公众议程的设置 | 第30-31页 |
二、舆论信息的补给 | 第31-32页 |
三、自我形象的宣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显现舆论的塑造与“五·二○”共意激发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宣传“文本”:共意激发的载体 | 第34-36页 |
一、报章杂志:系统化的文本 | 第34-35页 |
二、标语口号:鼓动性的文木 | 第35-36页 |
三、文艺脚本:感化式的文本 | 第36页 |
第二节 中共的设计:“五·二○”运动主题的层层累积 | 第36-40页 |
一、“反饥饿”动员学生的切入点 | 第37-38页 |
二、“反内战”争取更多社会同情 | 第38-39页 |
三、“反迫害”动摇国民党统治权威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中共“五·二○”共意激发的实践经验 | 第40-43页 |
一、经验的通约性 | 第40-41页 |
二、矛盾的传递性 | 第41-42页 |
三、架构的集中性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行为舆论的策动与“五·二○”共意提升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群体网络:共意提升的通道 | 第43-46页 |
一、中共地下党组织网络 | 第43-44页 |
二、中共外围组织网络 | 第44-45页 |
三、学生自治组织网络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中共的策动:从国统区的学生运动发展为广泛的群众运动 | 第46-49页 |
一、渠道的分化与联合 | 第46-47页 |
二、人际的传带与效仿 | 第47-48页 |
三、情境的营造与感染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中共“五·二○”共意提升的行动策略 | 第49-53页 |
一、灵活运用动员原则 | 第49-51页 |
二、用心树立行动典型 | 第51页 |
三、充分挖掘集群效应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3-57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3-55页 |
第二节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