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盲分离的雷达有源欺骗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雷达有源欺骗干扰产生过程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15-20页 |
·雷达有源欺骗干扰产生过程 | 第15-17页 |
·距离假目标欺骗干扰产生过程 | 第15-16页 |
·SMSP欺骗干扰产生过程 | 第16-17页 |
·欺骗干扰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距离假目标欺骗干扰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SMSP欺骗干扰作用机理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基于子空间投影盲分离的欺骗干扰抑制方法 | 第20-39页 |
·基于子空间投影的欺骗干扰抑制模型 | 第20-22页 |
·信号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22-27页 |
·基于空域-极化域差异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22-24页 |
·基于时域信号波形差异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24-27页 |
·目标回波张成集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SMSP干扰张成集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张成集A和B的互斥性讨论 | 第26-27页 |
·基于空域-极化域差异的距离假目标干扰抑制方法 | 第27-35页 |
·空域-极化域参数估计 | 第28-30页 |
·干扰抑制 | 第30-31页 |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31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31-35页 |
·算法小结 | 第35页 |
·基于时域信号波形差异的SMSP干扰抑制方法 | 第35-38页 |
·干扰抑制 | 第35-36页 |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36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36-38页 |
·算法小结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一分双路盲分离的欺骗干扰抑制方法 | 第39-53页 |
·基于一分双路的雷达接收信号模型 | 第39-41页 |
·信号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41-43页 |
·LFM雷达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41-42页 |
·相位编码雷达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42-43页 |
·距离假目标欺骗干扰抑制方法 | 第43-51页 |
·JADE盲分离技术 | 第43-44页 |
·基于欺骗干扰相位量化的回波与干扰鉴别模型 | 第44-46页 |
·常规回波与干扰鉴别模型 | 第45页 |
·LFM雷达回波与干扰鉴别模型 | 第45-46页 |
·相位编码雷达回波与干扰鉴别模型 | 第46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46-51页 |
·仿真实验1 | 第46-49页 |
·仿真实验2 | 第49-50页 |
·仿真实验3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基于慢时域盲分离的欺骗干扰抑制方法 | 第53-70页 |
·基于慢时域的雷达接收信号模型 | 第53-56页 |
·信号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56-58页 |
·基于多普勒频移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56-58页 |
·基于微多普勒信息的可分离性讨论 | 第58页 |
·距离假目标欺骗干扰抑制方法 | 第58-68页 |
·基于二阶统计盲分离方法步骤 | 第58-59页 |
·基于多普勒频移的真/假目标鉴别模型 | 第59-63页 |
·真/假目标鉴别模型 | 第60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60-63页 |
·基于微多普勒特征的真/假目标鉴别模型 | 第63-68页 |
·真/假目标鉴别模型 | 第63-64页 |
·多元检测器门限推导 | 第64-65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0-72页 |
·本文主要工作结论 | 第70-71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