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劳动争议及其解决机制 | 第8-13页 |
(一) 劳动争议的定义及分类 | 第8-9页 |
(二) 劳动争议的成因 | 第9-10页 |
1. 企业方面的原因 | 第9-10页 |
2. 劳动者方面的原因 | 第10页 |
3. 立法方面的原因 | 第10页 |
4. 费用方面的原因 | 第10页 |
(三)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其特点 | 第10-13页 |
1. 体现“三方原则” | 第11页 |
2. 体现简便性、及时性、灵活性 | 第11-12页 |
3. 体现自愿性与强制性 | 第12-13页 |
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述 | 第13-17页 |
(一)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概念 | 第13-15页 |
1. 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关系 | 第13-14页 |
2. 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的关系 | 第14-15页 |
(二)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及处理程序 | 第15页 |
(三) 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意义 | 第15-17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三、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一) “三方机制”未发挥实效 | 第17页 |
(二) 仲裁监督体制存在缺陷 | 第17-18页 |
1. 司法监督缺失 | 第17页 |
2. 仲裁员的惩罚措施缺失 | 第17-18页 |
3. 错案监督体系缺失 | 第18页 |
(三) 仲裁和诉讼的衔接问题 | 第18-19页 |
1. 适用法律不统一 | 第18页 |
2. 裁决与诉讼难衔接 | 第18-19页 |
(四) 一裁终局存瑕疵 | 第19-20页 |
(五) 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 第20页 |
(六) 滥诉现象严重 | 第20-21页 |
(七) 仲裁“诉讼化”倾向明显 | 第21-22页 |
四、域外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探析 | 第22-28页 |
(一) 美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22-23页 |
1. 自动仲裁 | 第22页 |
2. 自愿仲裁 | 第22-23页 |
3. 强制仲裁 | 第23页 |
(二) 英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23-24页 |
(三) 法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24页 |
(四) 澳洲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24-25页 |
(五) 香港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25-26页 |
1. 劳资审裁处的处理程序 | 第25-26页 |
2. 小额钱债审裁处的处理程序 | 第26页 |
3. 排除律师介入和有限上诉原则 | 第26页 |
(六) 域外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 第26-28页 |
1. 区别对待分类处理 | 第26页 |
2. 强制仲裁与自愿仲裁并存 | 第26-27页 |
3. 突出简便灵活性 | 第27页 |
4. 仲裁员选任标准苛刻 | 第27-28页 |
五、变革与完善中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28-36页 |
(一) 组织结构上的完善 | 第28-30页 |
1. 推进贯彻“三方机制” | 第28-29页 |
2. 健全仲裁监督机制 | 第29-30页 |
(二) 程序上的完善 | 第30-31页 |
1. 合理衔接仲裁与诉讼 | 第30页 |
2. 突出程序简便快捷化 | 第30-31页 |
(三) 其他方面的完善 | 第31-36页 |
1. 加快仲裁机构的社会化、实体化建设 | 第31-32页 |
2. 加强仲裁庭和仲裁员制度建设 | 第32-33页 |
3. 加强调解和宣传力度 | 第33-34页 |
4. 理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与法院的关系 | 第34-35页 |
5. 补充完善法律法规 | 第35页 |
6. 惩罚恶意申诉与滥用诉权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