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养老保险过渡模式构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提出问题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 第13-26页 |
一、农民工的现状 | 第13-18页 |
(一)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 农民工产生和发展 | 第14-15页 |
(三) 农民工群体的基本属性 | 第15-18页 |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一) 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 第18-22页 |
(二) 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4页 |
(三)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废立之争”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过渡模式的构建 | 第26-31页 |
一、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过渡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一) 低费率、广覆盖 | 第26页 |
(二) 便携性 | 第26-27页 |
(三) 过渡性 | 第27页 |
二、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过渡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27-31页 |
(一)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 | 第27-28页 |
(二) 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标准 | 第28-29页 |
(三) 农民工的待遇水平 | 第29-30页 |
(四) 主要业务流程设计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过渡模式精算分析 | 第31-41页 |
一、模型建立的假设 | 第31页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31-33页 |
(一) 未来期望缴费精算现值和 | 第31-32页 |
(二) 未来给付精算现值和 | 第32页 |
(三) 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模型 | 第32-33页 |
三、精算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一) 参数的确定与取值 | 第33-35页 |
(二) 精算模拟分析 | 第35-38页 |
(三) 预测结果的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四) 预测结果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41-45页 |
一、突破制度禁锢,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 第41-42页 |
(一)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民工流动 | 第41页 |
(二) 扩大“城市低保”制度,保障农民工基本生活 | 第41-42页 |
(三) 改革土地流转体制,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 第42页 |
二、增强政府责任,保障农民工养老权益 | 第42-43页 |
(一) 加快立法进程,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第42页 |
(二) 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 第42-43页 |
(三)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 | 第43页 |
三、动员社会力量,保障农民工权益 | 第43-45页 |
(一)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 第43-44页 |
(二) 加强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工素质 | 第44页 |
(三) 增加农民工工资,保障农民工权益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一、结论 | 第45-46页 |
(一) 该模式只是一种过渡模式 | 第45页 |
(二) 采取“双低”的准入机制,适当延长缴费期 | 第45页 |
(三) 该模式有利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问题 | 第45-46页 |
二、评价 | 第46-47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46页 |
(二)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表 | 第49-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