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对象和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的现状研究 | 第12-27页 |
·国外城市沿河道景观现状 | 第12-15页 |
·欧美国家当代城市沿河道景观空间的规划及其特征 | 第12-14页 |
·日本"多自然型河川"建设理念 | 第14-15页 |
·国内城市沿河道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城市沿河道景观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城市沿河道景观设计趋势 | 第17-20页 |
·国内现代优秀沿河景观带改造范例 | 第20-27页 |
·成都府南河改造 | 第21-24页 |
·北京新转河改造 | 第24-25页 |
·太原沿汾河公园改造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白浪河沿河道景观带建设现状 | 第27-31页 |
·白浪河河流水体现状 | 第27页 |
·白浪河河道景观现状 | 第27-29页 |
·河道景观的地方性特色现状 | 第28-29页 |
·河道景观的基础设施现状 | 第29页 |
·白浪河规划公众参与现状 | 第29页 |
·城市内部各专业领域协调现状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白浪河沿河道景观带地域性设计理念 | 第31-37页 |
·白浪河沿河道景观带再设计原则 | 第31-34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1-32页 |
·共享性原则 | 第32页 |
·文脉延续性原则 | 第32页 |
·可达性原则 | 第32-33页 |
·自然生态原则 | 第33页 |
·亲水性原则 | 第33-34页 |
·多目标兼顾原则 | 第34页 |
·白浪河沿河道景观带地域性设计模式 | 第34-37页 |
·恢复白浪河沿河道景观带的自然生态 | 第34-35页 |
·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对白浪河沿河道景观空间系统进行规划 | 第35页 |
·完善沿河道景观空间运作机制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白浪河沿河道景观带地域性细部设计探讨 | 第37-53页 |
·河道护岸形式 | 第37-39页 |
·景观节点和景区的设置 | 第39-42页 |
·河堤连续生态绿地的塑造 | 第42-44页 |
·水生植物的选择 | 第44-45页 |
·亲水活动设施的建设(栈桥、码头、亲水平台等) | 第45-46页 |
·亲水河岸 | 第45-46页 |
·停泊区 | 第46页 |
·邻水空间 | 第46页 |
·河道景观空间的配套设施 | 第46-49页 |
·生态驳岸 | 第49-50页 |
·生态驳岸的分类 | 第49页 |
·生态驳岸的功能以及白浪河沿河景观带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河流水体的自然恢复 | 第50页 |
·闹市区的河堤景观带规划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