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城市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1页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11-13页
     ·研究内容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第12-13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介绍及研究文献综述第14-22页
   ·群体性事件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4-18页
     ·危机与公共危机的含义第14页
     ·西方集群行为相关理论第14-15页
     ·国内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第15-17页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第17-18页
   ·预警相关理论研究第18-20页
     ·危机管理理论第18-19页
     ·预警的相关概念第19-20页
     ·群体性事件预警的内涵第20页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第20-22页
     ·国外研究第20-21页
     ·国内研究第21-22页
第三章 城市群体性事件根源性因素及徐州市情况分析第22-33页
   ·城市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性因素第22-24页
     ·利益分配不公第22页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第22-23页
     ·社会政策出台不周第23页
     ·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第23-24页
   ·徐州市群体性事件概况简介第24-26页
     ·城市总体发展状况第24-25页
     ·徐州市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的总体状况分析第25-26页
   ·徐州市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具体成因第26-29页
     ·征地拆迁问题第26-27页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第27-28页
     ·国企改制中引发的问题第28页
     ·城市管理问题第28-29页
   ·目前徐州市群体性事件预警防范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9-32页
     ·危机意识不强第29页
     ·预警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第29-30页
     ·应急预案的可操控性不强第30-31页
     ·预警责任机制不到位第31页
     ·预警体系缺乏一套完整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徐州市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3-46页
   ·建立徐州市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作用第33-34页
     ·预警指标体系的预见效用第33页
     ·预警指标体系的监测效用第33-34页
     ·预警指标体系的防范效用第34页
     ·预警指标体系的缓解效用第34页
   ·构建原则第34-36页
     ·完整性与重点性并重第35页
     ·层次性与相关性并重第35页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第35-36页
   ·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第36-46页
     ·城市征地拆迁引发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第36-39页
     ·欠资引发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第39-41页
     ·徐州市群体性事件综合性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1-46页
第五章 预警指标评判标准及评估模型的界定第46-51页
   ·预警指标值的分级依据及评判标准的界定第46-47页
   ·建立预警评估模型第47-48页
   ·应用实例第48-51页
第六章 徐州市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防范的相关建议第51-59页
   ·建立合理的利益整合机制第51-53页
     ·利益分配机制第51页
     ·利益表达机制第51-52页
     ·社会保障机制第52页
     ·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第52-53页
   ·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体系建设第53-54页
     ·加强法制建设第53页
     ·构建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第53-54页
     ·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第54页
   ·加强政府的协调控制能力第54-56页
     ·建全责任追究制度第55页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第55-56页
     ·强化舆论引导第56页
   ·城郊被征地农民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防范对策第56-57页
     ·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第56页
     ·深入宣传拆迁政策第56页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第56-57页
     ·完善征地拆迁的配套政策第57页
   ·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防范对策第57-58页
     ·加强劳动行政执法工作第57页
     ·全面规范各类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第57-58页
     ·加大对恶意拖欠工资者的惩治力度第58页
     ·建立工资纠纷投诉程序公布制度和法律援助渠道第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0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9页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附录第65-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完善
下一篇:城市自主创业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以山东省Q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