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五色象征意义初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颜色与象征 | 第12-16页 |
一、颜色的定义与分类 | 第12-13页 |
(一) 颜色的定义 | 第12页 |
(二) 颜色的分类 | 第12-13页 |
二、象征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6页 |
(一) 象征的定义与形成 | 第13-14页 |
(二) 象征的分类 | 第14-16页 |
第三章 两周时期五色的象征意义 | 第16-36页 |
一、青色类 | 第16-18页 |
(一) 青色词 | 第16页 |
(二) 青色的象征意义 | 第16-18页 |
二、黄色类 | 第18-21页 |
(一) 土地 | 第18-19页 |
(二) 中央、季夏(年中)、中庸 | 第19页 |
(三) 美德 | 第19-20页 |
(四) 吉祥 | 第20页 |
(五) 王权 | 第20页 |
(六) 秋天、农夫、旧哲 | 第20页 |
(七) 辟邪 | 第20-21页 |
三、赤色类 | 第21-24页 |
(一) 赤色词 | 第21页 |
(二) 赤色的象征意义 | 第21-24页 |
四、白色类 | 第24-29页 |
(一) 白色词 | 第24-25页 |
(二) 白色的象征意义 | 第25-29页 |
五、黑色类 | 第29-36页 |
(一) 黑色词 | 第29-30页 |
(二) 黑色的象征意义 | 第30-36页 |
第四章 影响中国古人颜色象征意义的文化因素 | 第36-44页 |
一、中国古代文化象征系统 | 第36-39页 |
(一) 阴阳观念的文化象征系统 | 第36-38页 |
(二) 五行观念的文化象征系统 | 第38-39页 |
二、正间色观念 | 第39-40页 |
三、古老的文化传统 | 第40-41页 |
(一) 史前文化传统 | 第40-41页 |
(二) 农耕文明的地理环境 | 第41页 |
四、法天则地 | 第41-42页 |
五、政治因素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周代颜色象征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 第44-48页 |
一、青色与当代民俗 | 第44页 |
二、黄色与当代民俗 | 第44页 |
三、红色与当代民俗 | 第44-45页 |
四、白色与当代民俗 | 第45页 |
五、黑色与当代民俗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