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说明 | 第9-1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研究程序和框架 | 第1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内容分析法及本文应用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概念梳理及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相关概念梳理 | 第13-15页 |
| ·突发事件 | 第13-14页 |
| ·灾难 | 第14页 |
| ·灾难新闻 | 第14-15页 |
| ·灾难新闻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5-22页 |
| ·国内灾难新闻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国外灾难新闻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中青报》、《纽约时报》关于“东日本大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22-47页 |
| ·抽样方法说明 | 第22-24页 |
| ·抽样与样本 | 第22-23页 |
| ·类目建构与说明 | 第23-24页 |
| ·两报内容分析 | 第24-47页 |
| ·报道时间和数量 | 第24-26页 |
| ·报道体裁 | 第26-30页 |
| ·版面 | 第30-33页 |
| ·报道主题 | 第33-37页 |
| ·事实性质 | 第37-40页 |
| ·评论主观色彩分析 | 第40-41页 |
| ·本国因素 | 第41-43页 |
| ·新闻来源Ⅰ(消息来源) | 第43-44页 |
| ·新闻来源Ⅱ(媒体机构)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中青报》、《纽约时报》此次灾难新闻报道总结 | 第47-53页 |
| ·《中青报》、《纽约时报》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相同之处 | 第47-49页 |
| ·注重时效、全程关注 | 第47页 |
| ·灾后影响成为关注重点 | 第47-48页 |
| ·本国主题灾难新闻报道增加可读性 | 第48页 |
| ·本报采编新闻是报道主力军 | 第48-49页 |
| ·《中青报》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 第49-50页 |
| ·宣传理念与事实理念相结合 | 第49页 |
| ·注重舆论引导 | 第49-50页 |
| ·《纽约时报》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 第50-53页 |
| ·探寻天灾中人祸 | 第50-51页 |
| ·灾难新闻报道更富深度 | 第51页 |
| ·更加关注灾难产生的经济影响 | 第51-52页 |
| ·言论版面对灾难大胆开放 | 第52页 |
| ·灾难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丰富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纽约时报》灾难新闻报道可借鉴之处 | 第53-56页 |
| ·发挥报媒优势,增加报道深度 | 第53-54页 |
| ·增加信源丰富性,满足受众需要 | 第54页 |
| ·报道与评论相互映衬、形成互动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