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二、研究问题与技术路线 | 第14-19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关于教师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 | 第19-30页 |
一、何为教师课堂理答? | 第19页 |
二、教师课堂理答类型研究 | 第19-23页 |
三、教师课堂理答差异研究 | 第23-24页 |
四、教师课堂理答语言研究 | 第24-26页 |
五、教师课堂理答水平研究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的设计 | 第30-37页 |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30页 |
二、研究工具的开发 | 第30-36页 |
(一) 教师课堂理答类型观察量表的开发 | 第30-33页 |
(二) 教师课堂理答水平观察量表的开发 | 第33-36页 |
三、观察记录的方法:编码与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群体情况 | 第37-47页 |
一、课堂理答总体频数 | 第37-38页 |
二、教师课堂理答类型 | 第38-40页 |
三、课堂理答的学科差异 | 第40-41页 |
四、课堂理答的教师教龄差异 | 第41-45页 |
五、课堂理答的教师性别差异 | 第45-46页 |
六、课堂理答的学段差异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一节课的情况 | 第47-62页 |
一、案例背景及说明 | 第47-48页 |
二、教师课堂理答形式分析 | 第48-51页 |
(一) 教师课堂理答类型分析 | 第48-49页 |
(二) 教师课堂理答语言分析 | 第49-51页 |
三、教师课堂理答水平分析 | 第51-62页 |
(一) 理答内容指向学习目标 | 第54-59页 |
(二) 理答内容针对学生的回答 | 第59-60页 |
(三) 理答内容指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 第60-62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反思 | 第62-67页 |
一、研究结果讨论 | 第62-65页 |
(一) 教师课堂理答意识有待提升 | 第62页 |
(二) 教师课堂理答内容深度不够 | 第62-63页 |
(三) 教师课在教龄、学段和性别上存在差异 | 第63-65页 |
(四) 判断教师课堂理答水平高低的关键表征 | 第65页 |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82-83页 |
(二) 英文文献 | 第83-84页 |
(三) 其它 | 第84-85页 |
后记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