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言 | 第12-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背景 | 第16-29页 |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萌动 | 第16-20页 |
(一) 自由之家 | 第16-17页 |
(二) 激进与浪漫 | 第17-19页 |
(三) 哲学启蒙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20-23页 |
(一) 为什么选择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 第21-22页 |
(二) 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自我意识哲学的嬗变 | 第23-29页 |
(一) 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原则 | 第23-25页 |
(二) 近代欧洲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原则 | 第25-26页 |
(三)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原则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自我意识原则在《博士论文》中的体现 | 第29-45页 |
第一节 主体性的反思 | 第29-32页 |
(一) 主观原则 | 第29-30页 |
(二) 能动性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原子论和自由 | 第32-36页 |
(一) 原子和绝对的自由观 | 第32-34页 |
(二) 原子和感性的自由观 | 第34-35页 |
(三) 朴素的辩证法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哲学的使命 | 第36-39页 |
(一) 哲学与宗教 | 第37-38页 |
(二) 哲学与现实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浪漫主义的诱惑:传统与反叛 | 第39-45页 |
(一) 怀旧情愫 | 第39-41页 |
(二) 英雄美学 | 第41-43页 |
(三) 马克思的爱情宣言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对自我意识原则的拓展性思索 | 第45-5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后自我意识原则 | 第45-50页 |
(一) 自我意识原则的实践进路 | 第45-47页 |
(二) 自我意识与类意识的统一 | 第47-48页 |
(三) 一个乌托邦的侧面 | 第48-50页 |
第二节 自我意识原则和人的解放 | 第50-55页 |
(一) “理性的天真” | 第50-52页 |
(二) 自我意识原则是追求“理性的天真”的逻辑起点 | 第52-55页 |
结语:作为真性情的马克思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后记 | 第64-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