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热电厂的建立对城市的影响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我国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项目的战略意义 | 第11页 |
·北京市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项目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内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外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热电联产理论分析 | 第15-26页 |
·热电联产的概念 | 第15-16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燃气轮机的工作流程 | 第16-17页 |
·燃气轮机循环(Brayton 循环) | 第17-18页 |
·蒸汽轮机的工作流程 | 第18-19页 |
·蒸汽轮机循环(Rankine 循环) | 第19-20页 |
·卡诺循环 | 第20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第20-21页 |
·热电厂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 第21-22页 |
·总热效率 | 第21-22页 |
·热电比 | 第22页 |
·热化系数 | 第22页 |
·综合特性系数 | 第22-25页 |
·抽汽的进气多耗系数 | 第22-23页 |
·抽汽的电功减少系数 | 第23-24页 |
·抽汽的热量多耗系数 | 第24页 |
·热电联产专门的热经济指标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际热电参数循环影响分析 | 第26-34页 |
·实际热电厂热力性能低于卡诺循环的原因 | 第26-27页 |
·卡诺循环热电厂的特征 | 第26页 |
·实际热电厂的特征 | 第26页 |
·实际循环效率低的原因 | 第26-27页 |
·提高循环效率的措施 | 第27页 |
·9F 级机组简介 | 第27-28页 |
·华能热电厂的主要设备及运行情况 | 第28-29页 |
·热电联产能耗分析 | 第29-31页 |
·能耗系统的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热电联产供热燃气耗量计算 | 第30页 |
·热电联产发电燃气耗量 | 第30页 |
·热电联产年燃气耗量 | 第30页 |
·热电分产燃气耗量 | 第30-31页 |
·热电分产年燃气耗量 | 第31页 |
·设计运行参数及典型负荷曲线 | 第31-3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 第34-43页 |
·热电厂主要废弃物 | 第34页 |
·华能热电厂废气拟设计排放措施 | 第34-35页 |
·SO_2 及烟气 | 第34页 |
·脱硝工艺选择 | 第34-35页 |
·华能热电厂废水拟设计排放措施 | 第35-36页 |
·节水措施 | 第35页 |
·污废水排放 | 第35-36页 |
·空气环境现状 | 第36页 |
·空气污染预测模型选择及参数选择 | 第36-37页 |
·气象资料 | 第36-37页 |
·气象资料 | 第37页 |
·预测范围及计算点的设置 | 第37页 |
·污染源源强参数 | 第37页 |
·预测内容 | 第37页 |
·污染物浓度预测结果 | 第37-38页 |
·本期工程浓度贡献值 | 第37-38页 |
·供热替代环境效益分析 | 第38页 |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38-41页 |
·厂界外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 第38页 |
·预测计算模式 | 第38-39页 |
·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及其评价 | 第39-40页 |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热电厂的负荷对城市管网的影响 | 第43-61页 |
·北京市燃气管道概述 | 第43-44页 |
·管道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及模型 | 第44-47页 |
·燃气管网的水力计算基本公式 | 第44-47页 |
·管网各段的计算的流量 | 第47-48页 |
·连接用户情况 | 第47-48页 |
·求解途泄流量的流程 | 第48页 |
·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 | 第48-49页 |
·环状管网的基本数据模型 | 第48-49页 |
·对北京市六环路管网建模 | 第49-52页 |
·规划概况 | 第49-50页 |
·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工况分析 | 第52-60页 |
·工况一:不接入热电厂 | 第52-53页 |
·工况二:接入热电厂 1 | 第53-55页 |
·工况三:接入热电厂 1、2 | 第55-56页 |
·工况四:接入热电厂 1、2、3 | 第56-58页 |
·工况五:将热电厂 1、2、3 直接接入门站 | 第58-59页 |
·总结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