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合营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解构分析 | 第14页 |
·比较分析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必要性 | 第15-22页 |
·企业合营行为界定 | 第15-17页 |
·反垄断法视角下企业合营行为的内涵 | 第15-16页 |
·企业合营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6-17页 |
·企业合营及其规制特点 | 第17-19页 |
·企业合营发展迅速 | 第17-18页 |
·企业合营形态多样 | 第18页 |
·规制标准与方法不统一 | 第18-19页 |
·企业合营行为的双面效应 | 第19-21页 |
·企业合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9页 |
·企业合营对竞争的抑制作用 | 第19-21页 |
·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极具必要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集中型企业合营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22-30页 |
·集中型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判断标准 | 第22-23页 |
·全功能型合营企业标准 | 第22-23页 |
·实质性减少竞争标准 | 第23页 |
·集中型企业合营反垄断法规制的审查内容 | 第23-26页 |
·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24页 |
·企业市场份额的确定 | 第24-25页 |
·豁免事由的审查 | 第25-26页 |
·集中型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程序规则 | 第26-27页 |
·事前申报与审查 | 第26-27页 |
·事后规制 | 第27页 |
·集中型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制裁手段 | 第27-30页 |
·行政罚款 | 第28页 |
·拆分企业 | 第28-29页 |
·损害赔偿 | 第29页 |
·监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协议型企业合营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30-36页 |
·协议型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判断标准 | 第30-32页 |
·非全功能型合营企业标准 | 第30-31页 |
·本身违法标准和合理原则标准 | 第31-32页 |
·协议型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审查内容 | 第32-33页 |
·对企业合营协调竞争行为的审查 | 第32页 |
·对企业合营合法性的审查 | 第32-33页 |
·对企业合营豁免事由的审查 | 第33页 |
·协议型企业合营反垄断法规制的制裁手段 | 第33-36页 |
·行政罚款 | 第34页 |
·损害赔偿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构建 | 第36-47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现状 | 第36-38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规制的市场背景 | 第36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立法现状 | 第36-37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坚持宽严有度原则 | 第38-39页 |
·坚持防惩结合原则 | 第39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框架设计 | 第39-47页 |
·我国反垄断法角度对企业合营行为的界定 | 第39-40页 |
·我国企业合营行为反垄断法规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40-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