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图表目录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14-16页
   ·研究方法第16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16-18页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0-41页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特征第20-22页
   ·空间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理论第22-29页
     ·古典区位理论与产业集聚第22-24页
     ·增长极理论与产业集聚第24-25页
     ·“新产业区”理论与产业集聚第25-26页
     ·新经济地理学与产业集聚第26-29页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综述第29-39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第30-31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机制研究第31-34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位选择研究第34-36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研究第36-37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研究方法第37-39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第39-41页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1-55页
   ·新经济地理学集聚理论适用性分析第41-44页
     ·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运输成本第42页
     ·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规模经济第42-44页
   ·关于 CP 模型假设前提的修正第44-45页
     ·关于对运输成本的修正第44页
     ·关于对效用函数的修正第44-45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型的提出第45-53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长期均衡条件第47-48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域均衡条件第48-49页
     ·自由贸易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49-52页
     ·知识溢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52-53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分析的结论第53-55页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衡量第55-71页
   ·产业集聚度测算的主要方法第55-57页
     ·行业集中度(CR)第55页
     ·区位熵(LQ)第55-56页
     ·空间基尼系数(G)第56页
     ·赫芬达尔指数(H)第56页
     ·空间集聚指数 (EG)第56-57页
   ·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测算第57-64页
     ·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第57-61页
     ·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值第61-62页
     ·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指数第62-64页
   ·地级以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测算第64-69页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第64-67页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值第67-68页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数第68-69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结论第69-71页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第71-93页
   ·知识溢出第71-76页
     ·知识溢出的本地化特征第71-72页
     ·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第72-73页
     ·知识属性与知识溢出第73-75页
     ·地区科研单位与知识溢出第75-76页
   ·人力资本与城市化第76-81页
     ·人力资本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76-77页
     ·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77-79页
     ·城市化与人力资本集聚第79-81页
   ·信息技术发展第81-84页
     ·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分散力第81-82页
     ·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向心力第82-83页
     ·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程度第83-84页
   ·产业关联度第84-89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第84-87页
     ·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关联度第87-89页
   ·制度环境因素第89-93页
     ·法治环境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90-91页
     ·政府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91页
     ·政府管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第91-93页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计量分析第93-108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假说第93-94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变量的选取第94-96页
     ·集聚指标的选取第94页
     ·知识存量指标的选取第94-95页
     ·信息化水平指标的选取第95页
     ·制度因素指标的选取第95页
     ·城市化水平指标的选取第95-96页
     ·滞后指标的选取第96页
   ·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第96-97页
   ·实证结果第97-108页
     ·各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整体的模型验证第97-100页
     ·各因素对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集聚的模型验证第100-101页
     ·各因素对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业集聚的模型验证第101-103页
     ·各因素对金融业集聚的模型验证第103-104页
     ·各因素对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集聚的模型验证第104-105页
     ·各因素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的模型验证第105-108页
第7章 对策建议第108-110页
   ·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科研单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108页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108页
   ·要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第108-109页
   ·要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非公共财政支出第109页
   ·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通信等基础设施环境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结构、金融环境与金融功能互动研究--以澳大利亚金融体系的变迁为例
下一篇: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基于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关联发展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