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煤矿高瓦斯自燃煤层孤岛工作面防灭火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煤自燃的危害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煤自燃机理及灭火方法的研究 | 第13-19页 |
·煤自燃学说的发展 | 第13-15页 |
·研究煤自燃机理的方法 | 第15-17页 |
·矿井防灭火技术进展 | 第17-19页 |
·天池煤矿矿井概况 | 第19-21页 |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为采空区自燃提供了有利条件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煤炭自燃的理论 | 第23-35页 |
·煤炭自燃的条件与燃烧的过程 | 第23-24页 |
·煤自燃的条件 | 第23页 |
·煤自燃的过程 | 第23-24页 |
·煤炭自燃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影响煤炭自燃的内因 | 第24-25页 |
·影响煤炭自燃的外因 | 第25-27页 |
·采空区煤自燃 | 第27-30页 |
·采空区煤自燃与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采空区煤自燃的特点 | 第29-30页 |
·采空区煤自燃的规律 | 第30页 |
·孤岛工作面采空区的特点 | 第30-31页 |
·采空区气体流动特征及基本方程 | 第31-35页 |
·采空区气体流动特征 | 第31页 |
·采空区气体密度变化 | 第31-32页 |
·采空区内热量传递 | 第32-33页 |
·采空区不同组分气体的扩散 | 第33-35页 |
3. 煤炭自燃的参数 | 第35-47页 |
·煤自燃过程中的温度参数 | 第35-36页 |
·临界温度 | 第35页 |
·干裂温度 | 第35-36页 |
·燃点温度 | 第36页 |
·煤自燃过程中的表征参数 | 第36-37页 |
·耗氧速率 | 第36页 |
·CO、CO_2 产生速率 | 第36-37页 |
·放热强度 | 第37页 |
·煤自燃过程中的极限参数 | 第37-39页 |
·下限氧浓度 | 第37-38页 |
·上限漏风强度 | 第38页 |
·最小浮煤厚度 | 第38页 |
·上限粒度 | 第38-39页 |
·煤自燃过程中的指标气体的选择 | 第39-42页 |
·指标气体选择 | 第39-41页 |
·影响指标气体的因素 | 第41-42页 |
·热重实验分析方法 | 第42-47页 |
·热重分析程序升温法 | 第42-44页 |
·热重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44-47页 |
4. 天池煤矿102 工作面防灭火研究 | 第47-69页 |
·煤自燃实验研究 | 第47-52页 |
·实验装置与条件 | 第47-48页 |
·实验温度分析 | 第48-49页 |
·实验气体分析 | 第49-51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煤样热重实验分析 | 第52-56页 |
·实验条件及煤样的选取和制作 | 第52页 |
·煤样热重曲线分析 | 第52-54页 |
·煤样热重曲线处理 | 第54-56页 |
·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 | 第56-61页 |
·FR-1 泡沫在孤岛工作面采空区的应用 | 第61-69页 |
·FR-1 泡沫防灭火机理 | 第62页 |
·FR-1 泡沫技术指标 | 第62-63页 |
·注FR-1 泡沫设备及工艺流程 | 第63-65页 |
·FR-1 泡沫在102 工作面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65-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