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涵义 | 第9-19页 |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9-12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三)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涵义 | 第14-19页 |
二、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一) 犯罪率升高和改造罪犯的压力要求打通刑事和解的渠道 | 第19-20页 |
(二)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利益,要求建立刑事和解制度 | 第20页 |
(三) 刑事和解制度契合了法治理念的转变 | 第20-21页 |
(四) 刑事和解制度适应刑事理论发展和刑罚轻缓化国际趋势 | 第21-23页 |
三、我国刑事和解的现状 | 第23-37页 |
(一) 刑事和解的适用依据 | 第23-27页 |
(二)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27-30页 |
(三) 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30-31页 |
(四) 刑事和解的运行模式 | 第31-33页 |
(五) 刑事和解的内容和后续处理方式 | 第33-37页 |
四、我国刑事和解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一) 刑事和解各自为政的现状,可能会影响司法公信力 | 第37-38页 |
(二) 赔偿标准难以认定,真心悔过无法简单评判 | 第38-40页 |
(三) 混乱的程序可能会导致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 | 第40-41页 |
(四) 刑事和解适用对象的划分标准不统一,可能会造成案件处理结果的严重失衡 | 第41-42页 |
(五) 和解协议履行的不确定,可能会引发司法实践的被动和尴尬 | 第42-44页 |
五、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44-52页 |
(一) 以立法的形式统一刑事和解制度 | 第44-45页 |
(二) 确认统一的刑事和解适用标准 | 第45-47页 |
(三) 明确刑事和解的操作程序 | 第47-49页 |
(四) 健全其他需要配套的机制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