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佛学心理架构 ----十二因缘对现代心理咨询理论的整合 | 第7-50页 |
1. 选题缘由 | 第7页 |
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3. 文献回顾 | 第8-16页 |
·佛家十二因缘概论 | 第8-9页 |
·心理咨询理论的分裂与整合 | 第9-14页 |
·心理学整合观 | 第10-11页 |
·心理咨询理论的整合 | 第11-14页 |
·存在主义的心理咨询整合理论 | 第11-12页 |
·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整合理论 | 第12-14页 |
·结论 | 第14-16页 |
4. 佛家十二因缘与心理咨询理论的整合 | 第16-19页 |
·佛家十二因缘是心理咨询理论的有效整合框架 | 第16-19页 |
·佛家的十二因缘是一个足够包容广博的体系 | 第16-18页 |
·佛家十二因缘是对科学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重要补充 | 第16-17页 |
·佛家十二因缘是对西方无意识理论局限性的突破 | 第17-18页 |
·佛家十二因缘与心理学有深入的内在联系 | 第18-19页 |
·心理咨询理论的局限性和对整合框架的迫切需要 | 第19页 |
5.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9页 |
6. 十二因缘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梳理 | 第19-48页 |
·无明、行——破除对于无意识层面的执着 | 第19-29页 |
·无明 | 第20-23页 |
·瑜伽 | 第20-21页 |
·禅修 | 第21-22页 |
·超个人心理治疗 | 第22-23页 |
·行 | 第23-29页 |
·经典心理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 第23-25页 |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咨询理论与技术 | 第25-28页 |
·认识领悟疗法 | 第28页 |
·艺术疗法 | 第28-29页 |
·识、名色——破除对意识层面的执着 | 第29-39页 |
·认知疗法 | 第30-32页 |
·理性情绪疗法 | 第30-31页 |
·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 | 第31页 |
·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纠正理论 | 第31-32页 |
·人本与存在疗法 | 第32-34页 |
·个人中心疗法 | 第32页 |
·意义疗法 | 第32-33页 |
·格式塔疗法 | 第33-34页 |
·积极心理治疗 | 第34-35页 |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法 | 第35-36页 |
·叙事疗法 | 第36-37页 |
·自体发生训练 | 第37-38页 |
·悟践疗法 | 第38-39页 |
·六入、触、受、爱、取——破除对身体及行为层面的执着 | 第39-45页 |
·行为疗法 | 第39-41页 |
·放松疗法 | 第39-40页 |
·系统脱敏 | 第40页 |
·厌恶疗法 | 第40页 |
·满贯疗法 | 第40-41页 |
·神经语言程序学疗法 | 第41-42页 |
·生物反馈疗法 | 第42页 |
·森田疗法 | 第42-43页 |
·游戏疗法 | 第43页 |
·舞动治疗 | 第43-44页 |
·现实疗法 | 第44-45页 |
·有、生、老死——破除对系统及环境层面的执着 | 第45-48页 |
·团体咨询 | 第45-46页 |
·家庭治疗 | 第46-47页 |
·婚姻疗法 | 第47-48页 |
·家庭系统排列 | 第48页 |
7.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48-49页 |
8.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