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第13-17页 |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 | 第13-14页 |
·传统生物除磷机理 | 第14-15页 |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第15-17页 |
·反硝化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反硝化除磷机理 | 第17-18页 |
·反硝化除磷工艺 | 第18-19页 |
·脱氮除磷系统中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9-22页 |
·传统生物分类技术 | 第19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试验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反硝化除磷反应器 | 第24页 |
·试验用水及种泥来源 | 第24-25页 |
·试验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5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5-28页 |
·样品总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25-26页 |
·PCR 扩增及检测 | 第26页 |
·DGGE 分析 | 第26页 |
·测序及后续分析 | 第26-27页 |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27-28页 |
·微生物试验 | 第28-31页 |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筛选 | 第28页 |
·菌株鉴定方法 | 第28-29页 |
·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效能试验 | 第29页 |
·生长曲线及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微生物指标 | 第30-31页 |
第3章 反硝化聚磷菌的微生物学研究 | 第31-45页 |
·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 第31-37页 |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31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31-35页 |
·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5-37页 |
·菌株的脱氮除磷效能 | 第37-40页 |
·菌株Q-hrb05 的吸磷效能试验 | 第37-38页 |
·菌株Q-hrb05 的脱氮效能试验 | 第38-39页 |
·菌株Q-hrb05 的除磷效能与胞内PHB 的关系 | 第39-40页 |
·生态因子对菌株的影响 | 第40-44页 |
·pH 值对菌株 Q-hrb05 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 第40页 |
·温度对菌株Q-hrb05 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不同碳源种类对菌株Q-hrb05 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A/O/A SBR 反应器的性能研究 | 第45-56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碳源种类的影响 | 第48-49页 |
·碳氮比的影响 | 第49-51页 |
·最优条件下一周期内水质变化 | 第51-52页 |
·最优条件下反应器内微生物酶的活性 | 第52-55页 |
·脱氢酶活性 | 第52-53页 |
·ATP 的活性 | 第53-54页 |
·脲酶活性 | 第54-55页 |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 | 第55页 |
·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不同进水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 第56-66页 |
·活性污泥总DNA 提取结果 | 第56页 |
·总DNA 的PCR 扩增结果 | 第56-58页 |
·不同进水条件下污泥的DGGE 结果 | 第58页 |
·不同进水条件对反硝化聚磷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58-62页 |
·FISH 技术 | 第62-65页 |
·FISH 技术检测反应器内聚磷菌 | 第62-64页 |
·FISH 技术检测反应器内proteobacteria bacterium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