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公路工程地质分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斜坡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抗剪强度参数选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山西黄土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 第19-31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社会经济 | 第19页 |
·气象水文 | 第19-21页 |
·区域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水系发育特征 | 第20-21页 |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1-31页 |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1-24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4-27页 |
·地层岩性 | 第27页 |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 第27-28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8-31页 |
第3章 山西黄土的力学特性及工程地质分区 | 第31-51页 |
·黄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分析 | 第31-39页 |
·黄土粒度特性 | 第31-33页 |
·黄土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8页 |
·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区域变化 | 第38-39页 |
·山西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分区 | 第39-43页 |
·分区依据 | 第39-40页 |
·分区结果 | 第40-43页 |
·公路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 第43-51页 |
第4章 山西公路黄土边坡地层组合形式划分及破坏模式 | 第51-75页 |
·山西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现状 | 第51-57页 |
·公路黄土边坡的地层组合及其特点 | 第57-60页 |
·公路黄土边坡地层组合形式划分原则 | 第60-61页 |
·边坡地层组合形式的主要特征 | 第61-67页 |
·黄土边坡破坏模式 | 第67-70页 |
·坡体破坏 | 第68-69页 |
·坡面破坏 | 第69-70页 |
·考虑地层组合形式的边坡破坏模式 | 第70-73页 |
·新黄土(Q_3)单一形式(Ⅰ) | 第70页 |
·新老黄土(Q_3+Q_2)地层组合形式(Ⅱ) | 第70-72页 |
·老黄土(Q_2)单一形式(Ⅲ) | 第72-73页 |
·黄土与基岩(Q_(2-3)+T_1(或P))组合形式(Ⅳ) | 第73页 |
·各区边坡破坏模式 | 第73-75页 |
第5章 边坡黄土强度参数选取方法 | 第75-91页 |
·边坡变形破坏与强度的关系 | 第75-77页 |
·强度参数的获取方法 | 第77-79页 |
·峰值强度 | 第77页 |
·残余强度 | 第77-78页 |
·“启动强度” | 第78-79页 |
·对比分析 | 第79-90页 |
·计算参数 | 第79-80页 |
·计算结果 | 第80-89页 |
·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各区边坡稳定性分析强度参数选取建议 | 第90-9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