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公司僵局救济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公司僵局相关基本法律问题第13-21页
 第一节 公司僵局的基本概念第13-17页
  一、公司的基本分类与公司僵局的关系第13页
   (一) 公司依不同的标准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第13页
   (二) 有限责任公司更容易产生公司僵局第13页
  二、公司僵局的基本内涵第13-17页
   (一) 国外学者定义第13-14页
   (二) 国内学者之定义其内容本身并无实质差异第14-16页
   (三) 公司僵局的性质及表现形式第16-17页
 第二节 公司僵局的本质第17-21页
  一、公司僵局的本质——公司目的不能实现第17-18页
   (一) 公司契约理论第17-18页
   (二) "期待落空"理论第18页
  二、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第18-21页
   (一) 将《公司法》第75条也归为化解僵局的手段第18-19页
   (二) 将第183条与打破公司僵局划等号第19页
   (三) 认为公司僵局只出现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第19-20页
   (四) 将公司经营效果作为界定公司僵局的必然标准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公司僵局救济的现状分析第21-30页
 第一节 公司僵局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1-24页
  一、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的立法现状第21-23页
   (一) 新《公司法》第183条的制定第21-22页
   (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对公司僵局救济之贡献第22-23页
  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一) 原告股东的表决权比例规定是否合理第23页
   (二) 第183条是受理条件还是裁判条件第23页
   (三) "利润分配请求权"的问题第23-24页
 第二节 公司僵局司法实践及存在问题第24-30页
  一、原告资格问题第24-25页
   (一) 公司债权人能否以僵局为由起诉解散公司第24-25页
   (二) 公司法定代表人或大股东能否以僵局为由起诉解散公司第25页
  二、法院判决解散标准不一第25-30页
   (一) 法院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认定不同第26-27页
   (二)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举证责任分配第27-28页
   (三) 法院调解问题第28-30页
第三章 域外法中公司僵局的救济第30-41页
 第一节 各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第30-34页
  一、美国关于公司僵局的规定第30-31页
   (一) 美国《商业公司法(修正版示范文本)》(RMBCA)的规定第30页
   (二) 美国各州关于司法解散公司的规定第30-31页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司法解散公司的规定第31-34页
   (一) 德国第31-32页
   (二) 法国第32页
   (三) 日本第32-33页
   (四) 韩国第33页
   (五) 我国台湾地区第33-34页
 第二节 美国的公司僵局司法实践——两个典型案例第34-36页
  一、雷德姆内道夫公司请求解散案第34-35页
   (一) 案情简介及判决结果第34页
   (二) 启示——法院判决解散公司的标准第34-35页
  二、Balvik v.Sylvester第35-36页
   (一) 案情简介及判决结果第35页
   (二) 启示——法院对于以解散公司来打破僵局的谨慎态度第35-36页
 第三节 对域外法中公司僵局规定的总结——内部救济与外部救济相结合第36-41页
  一、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救济与外部救济第36-37页
   (一) 公法与私法规范在实践中难以精确划分界限第36-37页
   (二) 在公司僵局的化解上可以通过内部救济与外部救济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争端第37页
  二、内部救济角度——"穷尽公司内部救济"第37-39页
   (一) "穷尽公司内部救济"的产生第37-38页
   (二) 平衡公司自治和法院干预之间关系的重要机制第38-39页
  三、外部救济角度——强制股权转让第39-41页
   (一) 强制股权转让的产生第39-40页
   (二) 课以控制股东以特别责任的救济措施第40-41页
第四章 中国的公司僵局救济制度构建第41-51页
 第一节 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答第41-42页
  一、原告资格问题第41页
  二、"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举证责任分配第41-42页
 第二节 我国公司僵局救济制度构建——内部救济角度第42-46页
  一、公司章程或股东协议的事先预防第43-44页
   (一) 优点第43-44页
   (二) 初步建议第44页
  二、注重调解第44-45页
   (一) 优点第44页
   (二) 初步建议第44-45页
  三、仲裁优先第45页
   (一) 优点第45页
   (二) 初步建议第45页
  四、允许民间商会、行业协会介入公司僵局纠纷的处理第45-46页
   (一) 优点第45-46页
   (二) 初步建议第46页
 第三节 我国公司僵局救济制度构建——外部救济角度第46-51页
  一、法院对公司僵局的分类介入第47-48页
  二、完善司法解散公司的标准第48-49页
  三、引入强制股权转让制度第49-50页
   (一) 何时适用第49页
   (二) 转让价格第49-50页
  四、引入强制分立制度第50-51页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政问责范围探究
下一篇:正义与美德--麦金太尔与罗尔斯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