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福建内陆山区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松溪县为例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11页
绪论第11-21页
 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宏观背景第11页
   ·中观背景第11页
   ·微观背景第11-12页
 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理论意义第12页
   ·应用价值第12-13页
 3 概念界定第13-14页
   ·“福建内陆山区”界定第13页
   ·“欠发达地区”界定第13-14页
 4 本课题研究现状第14-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6-17页
   ·福建县域经济研究现状第17页
 5 文章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第17-21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主要研究思路第18页
   ·研究框架第18-21页
第一章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第21-27页
 1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第21-23页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第21页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21页
   ·“增长极”理论第21-22页
   ·“梯度推移”理论第22页
   ·“点——轴发展”理论第22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3页
 2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第23-24页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概念第23页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区别第23页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联系第23-24页
 3 县域经济类型及发展模式第24-27页
   ·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第24页
   ·山区型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第24-25页
   ·欠发达类型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第25-27页
第二章 福建内陆山区欠发达县域划定及其经济发展现状第27-41页
 1 福建内陆山区欠发达县域的划定第27-32页
   ·方法的选择第27页
   ·指标选取和资料来源第27-28页
   ·计算过程及结果第28-31页
   ·研究对象确定及分别特征第31-32页
 2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32-37页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第32-33页
   ·财政收入实力明显增强第33-34页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34-36页
   ·投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第36页
   ·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第36-37页
 3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41页
   ·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经济水平偏低第37-38页
   ·第一产业大而不强,农业县特征明显第38-39页
   ·工业化水平低,农业反哺农业能力弱第39-40页
   ·中心城镇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第40-41页
第三章 福建内陆山区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分析第41-45页
 1 自然环境条件制约第41-42页
 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42页
 3 历史经济基础薄弱第42-43页
 4 生产者素质不高第43-45页
第四章 福建内陆山区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思路探索第45-57页
 1 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第45-50页
   ·资源禀赋第45-49页
   ·资源配置能力第49页
   ·区域合作前景第49-50页
   ·县域经济外部发展环境第50页
 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第50-52页
   ·模式构建的原则第50-52页
   ·模式探索第52页
 3 模式实践的思路及对策第52-57页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第52-53页
   ·立足本地,发挥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第53-54页
   ·发挥区位特色,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第54-55页
   ·统筹区域发展,提高政府扶持力度第55-57页
第五章 福建内陆山区欠发达县域经济实证研究——松溪县域经济发展分析第57-77页
 1 松溪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第57-64页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57-59页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原因分析第59-60页
   ·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第60-64页
 2 松溪县域经济发展设想第64-70页
   ·准确定位松溪县域经济第65页
   ·立足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第65-68页
   ·改造提升特色产业第68页
   ·加强区域合作,外联内引第68-69页
   ·做大县城,强化经济中心第69-70页
 3 松溪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第70-77页
   ·解放思想,提高发展意识第70-71页
   ·培育松溪特色产业第71-73页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第73-74页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第74-75页
   ·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生产要素第75页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第75页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75-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1 文章主要结论第77-78页
 2 文章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个人简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筏对GABA_B受体的调控机制研究和GABA_B受体活性荧光探针开发
下一篇: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位点的特征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