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 ·经验和半经验法 | 第14-17页 |
| ·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 ·数值模拟 | 第22-24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 第二章 FRP层合板在平头弹撞击下的贯穿 | 第28-42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总体响应模型 | 第29-35页 |
| ·平头弹贯穿FRP层合板的准静态载荷-位移关系 | 第29-31页 |
| ·平头弹贯穿FRP层合板的准静态耗能 | 第31-34页 |
| ·动态增强因子和弹道极限 | 第34-35页 |
| ·局部化破坏响应模型 | 第35页 |
| ·总体响应和局部化破坏响应模式转换的临界条件 | 第35-36页 |
| ·比较和讨论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金属和混凝土厚靶在卵形弹撞击下的侵彻和贯穿理论研究 | 第42-62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靶体阻力公式 | 第43-46页 |
| ·公式的建立 | 第43-44页 |
| ·金属靶σ_s和f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混凝土靶σ_s和f的确定 | 第45-46页 |
| ·厚靶侵彻模型 | 第46-47页 |
| ·厚靶贯穿模型 | 第47-48页 |
| ·侵彻和贯穿过程的数值求解 | 第48-49页 |
| ·比较和讨论 | 第49-61页 |
| ·金属靶的侵彻和贯穿 | 第49-55页 |
| ·混凝土靶的侵彻和贯穿 | 第55-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金属靶板在弹丸撞击下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 | 第62-82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 | 第62-64页 |
| ·修正JC本构模型在ABAQUS中的数值实现 | 第64-67页 |
| ·金属靶板在弹丸撞击下贯穿的数值模拟 | 第67-80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67-69页 |
| ·锥头弹贯穿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比较 | 第69-70页 |
| ·平头弹贯穿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比较 | 第70-73页 |
| ·靶板厚度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弹头锥角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75-78页 |
| ·靶板冲塞破坏的弹头临界锥角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金属靶板在锥头弹低速撞击下贯穿的理论研究 | 第82-112页 |
| ·引言 | 第82-83页 |
| ·花瓣破坏的最小穿透耗能模型 | 第83-89页 |
| ·局部贯穿分析 | 第84-88页 |
| ·整体变形分析 | 第88页 |
| ·薄靶低速贯穿过程耗能分析 | 第88-89页 |
| ·花瓣破坏耗能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89-95页 |
| ·转换条件的建立 | 第89-93页 |
| ·转换条件与实验观察比较 | 第93-95页 |
| ·花瓣破坏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的比较和讨论 | 第95-98页 |
| ·准静态载荷-位移曲线分析 | 第95页 |
| ·弹道极限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95-98页 |
| ·薄靶扩孔破坏 | 第98-103页 |
| ·薄靶扩孔破坏的最小穿透耗能模型 | 第98-100页 |
| ·薄靶扩孔破坏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100-101页 |
| ·薄靶扩孔破坏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101-103页 |
| ·金属靶板在锥头弹低速撞击下的破坏模式相图 | 第103-109页 |
| ·靶板冲塞破坏临界条件 | 第103-106页 |
| ·冲塞破坏不同模式的划分 | 第106-108页 |
| ·Weldox460E钢板的破坏模式相图 | 第108-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12-116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2-114页 |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4-115页 |
|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