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24页
文献综述第24-52页
引言第52-54页
第1章 导论第54-79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54-63页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第63-74页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资料来源第74-77页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第77-79页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借鉴及其分析第79-103页
   ·公共选择理论第79-88页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推进政治学研究的经济学思路第80页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第80-81页
     ·关于直接民主的与间接民主的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第81-83页
     ·公共选择理论评析与本土化运用问题第83-88页
   ·协同第88-91页
     ·协同学理论第88-90页
     ·协同的操作性定义第90-91页
   ·山区与山地第91-92页
   ·山区城市与山区农村第92-93页
   ·结构-功能理论(AGIL):组织结构与整体功能分析法第93-94页
   ·人地关系结构-空间经济学理论第94-96页
     ·人地关系结构第94页
     ·人地关系结构类型第94-96页
   ·行动者-系统-动态学理论[Actor-System-Dynamics(ASD)]第96-97页
   ·参与式发展理论第97-98页
   ·中观经济学理论第98-102页
   ·和合学理论第102-103页
第3章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内涵第103-132页
   ·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协同发展辨析第103-107页
   ·新中国建立的公共选择经济学分析及其启示第107-109页
   ·公共选择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理论路径:区域主义与区域化第109-111页
     ·基于区域主义与区域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意蕴及其模式第109-110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确立与区域化发展模式转换第110-111页
   ·原有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协同度”的低下第111-113页
   ·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自然技术与自然工程、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第113-124页
     ·协同: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融合第114-115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与主客体参与式发展理论问题第115-124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权利、生计资本和发展关系理论第124-125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型与社区主导型发展模式第125-127页
   ·基于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理论第127-130页
   ·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系统性与范畴第130-132页
     ·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必要性第130页
     ·山地资源开发的系统性第130页
     ·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范畴第130-132页
第4章 山区农村政府主导型与农户内生型经济发展选择矛盾及其成因第132-146页
   ·山区农村“工作队的牛”与“项目组的猪”第132-134页
     ·典故来历与启示第132-133页
     ·政府主导型扶贫制度与制度性陷阱第133-134页
   ·山区农村政府与招商引资下的企业、“公司+农户+X”模式的本质第134-135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与发展的边际效用递减第135-136页
     ·山民的贫困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第135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第135-136页
     ·政府主导型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发展的边际效用递减第136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效与边际效用递增的发展制度创新第136页
   ·山区农村管制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公共选择的目标差异第136-141页
     ·农民的“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第136-138页
     ·重构新型公共选择下的社会宏观结构第138-141页
   ·未来公共选择的改善空间: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偏离第141-146页
     ·公共选择下的政府利益第141-142页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历史主体与逻辑主体的颠倒第142-143页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方式与历史主体、价值主体的背离第143-146页
第5章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第146-170页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变迁及其成因第146-148页
   ·异质的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结构类型与开发的区别性规划模式第148-155页
     ·自然地理单元的统一性、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同构的人地关系系统第148-150页
     ·异质性人地系统与山地生态经济集群开发下的系统工程第150-151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处理第151-155页
   ·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区农村山地资源系统开发模式第155-158页
   ·基于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山地经济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发展模式第158-159页
   ·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第159-166页
     ·山地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开发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第161-162页
     ·山地自然、山地文化的集成性特征与山区发展的突破口第162-163页
     ·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开发的动力机制第163-165页
     ·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开发的路径第165-166页
   ·传统山地经济开发与新型生态-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第166-167页
   ·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的协同管理第167-170页
第6章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第170-185页
   ·公共选择下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工业化路径第170-175页
     ·山区农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空间几何学与区域开发理论层次第170-172页
     ·路径Ⅰ:边远山区的“增长极(点)”型开发第172页
     ·路径Ⅱ:近山区“点-轴”型的开发第172页
     ·路径Ⅲ:发达山区“磁场”型的开发第172-173页
     ·“增长极”、“点-轴”、“磁场”型开发路径的利弊第173-175页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信息化路径第175-180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对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建立:必要性第175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对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建立:依据第175-176页
     ·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要求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176-180页
   ·公共选择下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城镇化路径第180-185页
     ·决定城镇化绩效的直接因素第180-181页
     ·决定城镇化绩效的间接因素第181-182页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动态协同生成过程第182-183页
     ·城乡地域系统关联性第183-185页
第7章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第185-206页
   ·公共选择下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驱动力的机制设计第185-199页
     ·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与山区人地关系系统结构优化的机制设计及其驱动力第185-186页
     ·经济秩序的制度安排优化: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优化的机制设计第186-199页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结合的机制设计第199-200页
     ·自然技术不是解决社会工程的唯一工具第199页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结合解决社会工程和自然工程的有效工具第199-200页
   ·协同性发展机制设计:单一型向复合型开发的山地人地关系系统重构第200-201页
   ·“协同”与“协调”同构的机制设计第201-206页
     ·“协调”与“协同”中权利与义务、手段与目的对等的机制构建第202-203页
     ·“协调”机制的行政管理意义与“协同”机制的自然-社会规律性含义第203-206页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第206-213页
   ·主要结论第206-210页
   ·政策含义第210-212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12-213页
第9章 未来研究展望:理无专在与学无止境第213-221页
   ·舍近求远、两害相权取其重:是否经济学问题第213-215页
   ·农民工与新型产业大军的诞生的问题第215页
   ·参与式发展:山区农民“主体集”与外在变量的协同第215-216页
   ·参与式发展:山区农民“主体集”回归的求解第216-219页
   ·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立场:谁是主要的价值承担者?政府?农村、农业、农民?第219-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26页
附录1第226-227页
 图次第226-227页
 表次第227页
附录2第227-228页
致谢第228-231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31-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化的随意书写--论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状态
下一篇:RASSF1A、DAPK、MGMT、p16、RARβ启动子甲基化与肺癌A549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