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戏传承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阶段及方法 | 第12-14页 |
一、黄龙戏历史演变 | 第14-19页 |
(一) 黄龙戏起源 | 第14-15页 |
(二) 黄龙戏历史演变 | 第15-19页 |
1、雏形期(1898 一1958 年) | 第15-16页 |
2、定型与发展期(1959 一1978 年) | 第16页 |
3、变革期(1979 一1998 年) | 第16-17页 |
4、停滞与抢救期( 1999 一至今) | 第17-19页 |
二、黄龙戏本体构成 | 第19-26页 |
(一) 音乐基调与音乐板式 | 第19-23页 |
(二) 器乐伴奏与行当分腔 | 第23-24页 |
(三) 表演程式与题材风格 | 第24-26页 |
三、黄龙戏传承特点 | 第26-30页 |
(一) 传承谱系 | 第26-27页 |
1、地蹦影至民间小戏阶段 | 第26页 |
2、命名为黄龙戏之后 | 第26-27页 |
(二) 传承特点 | 第27-30页 |
1、师徒传承 | 第27-28页 |
2、自然传承 | 第28-30页 |
四、黄龙戏文化功能 | 第30-35页 |
(一) 文化功能的理论阐释 | 第30-31页 |
(二) 文化功能构成 | 第31-35页 |
1、审美娱乐功能 | 第31-32页 |
2、教育功能 | 第32-33页 |
3、象征功能 | 第33页 |
4、社会组织功能 | 第33-35页 |
五、黄龙戏传承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 第35-51页 |
(一) 田野调查计划 | 第35-36页 |
1、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35页 |
2、调查的具体实施计划 | 第35-36页 |
(二) 黄龙戏传承现状的分析 | 第36-51页 |
1、传承的主体 | 第36-43页 |
2、传承的客体 | 第43-51页 |
六、黄龙戏传承的思考与对策 | 第51-57页 |
(一) 黄龙戏传承的理性思考 | 第51-54页 |
1、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 第51-52页 |
2、黄龙戏传承困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1) 经济环境的变化 | 第52-53页 |
(2) 生态环境的变化 | 第53页 |
(3) 文化环境的变化 | 第53-54页 |
(4) 心理环境的变化 | 第54页 |
(二) 黄龙戏传承的方法与对策 | 第54-57页 |
1、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鼓励黄龙戏艺术的传承 | 第54-55页 |
2、用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黄龙戏艺术的传承 | 第55-56页 |
3、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繁荣黄龙戏艺术文化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