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板栗概述 | 第13-15页 |
·板栗的种类、起源和分布 | 第13-14页 |
·板栗的种类 | 第13页 |
·板栗的起源 | 第13页 |
·板栗的分布 | 第13-14页 |
·板栗的实用价值 | 第14页 |
·板栗功能成分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多糖类物质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多糖类物质的分类 | 第15页 |
·多糖类物质的活性功能及应用 | 第15-18页 |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衰老活性 | 第16页 |
·多糖的抗辐射活性 | 第16页 |
·多糖的免疫活性 | 第16-17页 |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第17页 |
·多糖的降血脂、降血糖活性 | 第17页 |
·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 第17-18页 |
·多糖类物质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第18-23页 |
·多糖类物质的提取 | 第18-20页 |
·多糖类物质总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多糖类物质的纯化及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板栗多糖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 第24-2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板栗仁多糖提取方法比较 | 第27-51页 |
·热水辅助提取法提取板栗仁多糖 | 第27-35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板栗仁样品的前处理 | 第28页 |
·板栗仁多糖的提取 | 第28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8-29页 |
·板栗仁多糖含量的计算 | 第29页 |
·试验结果 | 第29-35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9-31页 |
·板栗仁多糖热水辅助提取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1-35页 |
·验证性试验 | 第35页 |
·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板栗仁多糖 | 第35-39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36-37页 |
·板栗仁多糖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7-39页 |
·验证性试验 | 第39页 |
·酸辅助提取法提取板栗仁多糖 | 第39-44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结果 | 第40-44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40-41页 |
·板栗仁多糖盐酸辅助提取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41-44页 |
·验证性试验 | 第44页 |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板栗仁多糖 | 第44-49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试验结果 | 第44-49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44-46页 |
·板栗仁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46-48页 |
·验证性试验 | 第48-49页 |
·不同提取方法试验结果比较 | 第49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板栗多糖的纯化、抗氧化性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第51-63页 |
·板栗多糖的纯化 | 第51-55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51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试验仪器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板栗多糖的脱色 | 第51-52页 |
·蛋白质和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 第52页 |
·试验结果 | 第52-55页 |
·板栗粗多糖活性炭脱色单因素试验 | 第52-53页 |
·板栗粗多糖活性炭脱色正交试验 | 第53-54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54页 |
·Sevage法除蛋白及DEAE-52纤维素法除杂质 | 第54-55页 |
·板栗多糖的红外结构测定 | 第55-56页 |
·试验仪器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板栗多糖的抗氧化性试验 | 第56-60页 |
·试验试剂 | 第56-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 第57页 |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 | 第57页 |
·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 | 第57-58页 |
·还原能力 | 第58页 |
·试验结果 | 第58-60页 |
·对·OH的清除作用 | 第58页 |
·对O_2~-·的清除作用 | 第58-59页 |
·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59页 |
·还原能力 | 第59-60页 |
·板栗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60-6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仪器 | 第60页 |
·试剂 | 第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61页 |
·GPC条件 | 第60页 |
·GPC校正曲线的建立 | 第60-61页 |
·板栗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第61页 |
·试验结果 | 第61-62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不同品种(系)中板栗仁糖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63-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试验样品 | 第63页 |
·试验试剂 | 第63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63-64页 |
·试验方法 | 第64-65页 |
·板栗仁样品的前处理 | 第64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多糖含量的提取 | 第64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64-65页 |
·试验结果 | 第65-68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总糖含量 | 第65-66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多糖含量 | 第66-67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还原糖含量 | 第67-68页 |
·不同品种(系)板栗仁淀粉含量 | 第68页 |
·不同板栗品种(系)糖类物质比较 | 第68-70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71-75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创新点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