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4页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无菌再生体系的建立第11-12页
       ·外植体的获取第11页
       ·外植体的消毒第11页
       ·培养基的选择第11-12页
       ·培养条件第12页
       ·接种的疏密程度第12页
       ·继代周期第12页
     ·继代增殖与不定芽、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第12-13页
     ·褐变的控制第13页
     ·生根诱导第13-14页
     ·炼苗移栽第14页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概况第14-24页
     ·褐变现象第14页
     ·褐变发生的机理第14-15页
     ·影响褐变发生的因素第15-19页
       ·外植体第15-17页
       ·培养基第17-18页
       ·培养条件第18-19页
     ·控制褐变的措施第19-24页
       ·母株预处理第19页
       ·选择合适的外植体第19-20页
       ·外植体的预处理第20-21页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第21页
       ·添加合适的褐变抑制剂第21-23页
       ·转接、继代时间第23-24页
       ·其他措施第24页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4-27页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第24-27页
     ·研究方案第24-26页
       ·组培苗继代培养前期预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4-25页
       ·组培苗增殖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5页
       ·组培苗增殖培养期间褐变生理机制的研究第25-26页
     ·技术路线第26-27页
3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中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第27-41页
   ·试验材料及培养第27-28页
     ·材料第27页
     ·无菌材料第27页
     ·培养条件第27-28页
   ·试验方法第28-29页
     ·组培苗继代培养前期预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页
       ·空白蔗糖培养基和添加吸附剂的空白蔗糖培养基预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页
       ·转接前低温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页
       ·转接后低温、暗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页
       ·不同抗氧化剂浸泡预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页
     ·组培苗增殖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29页
       ·添加不同类型褐变抑制剂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8-29页
       ·基本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9页
   ·数据统计第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8页
     ·空白蔗糖培养基和添加吸附剂AC的空白蔗糖培养基预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29-31页
     ·转接前低温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31-32页
     ·转接后低温、暗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32-33页
     ·不同抗氧化剂浸泡预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33-34页
     ·添加不同类型褐变抑制剂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34-37页
     ·基本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第37-38页
   ·小结与讨论第38-41页
     ·培养前期不同预处理对林荫银莲花外植体褐变的影响第38-40页
     ·添加不同类型褐变抑制剂对组培苗褐变的影响第40页
     ·基本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组培苗褐变的影响第40-41页
4 林荫银莲花组培中褐变相关机理的研究第41-47页
   ·试验材料第41页
   ·试验设计第41-42页
   ·分析方法第42页
     ·总酚含量的测定第42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第42页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添加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对外植体总酚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添加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对外植体POD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添加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外植体PPO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林荫银莲花褐变与总酚、POD、PPO关系分析第45页
   ·小结与讨论第45-47页
     ·添加硫代硫酸钠对外植体总酚、POD和PPO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外植体褐变与总酚、POD和PPO活性之间的关系第46-47页
5 全文总结第47-50页
   ·结论第47-48页
   ·创新点第48-49页
   ·问题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图版)第60-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指纹图谱构建
下一篇:水稻抗稻瘟病恢复系材料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