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1-17页 |
| ·锂离子电池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3-14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4-17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0_(12) 的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 ·Li_4Ti_50_(12) 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第18-20页 |
| ·Li_4Ti_50_(12) 的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 ·Li_4Ti_50_(12) 改性的研究 | 第24-26页 |
| ·Li_4Ti_50_(12) 的应用前景 | 第26-27页 |
|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物理性能表征 | 第29-31页 |
| ·差热分析 | 第29-30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0-31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1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2页 |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2页 |
| ·电极材料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32-34页 |
| 第3章 Li_4Ti_50_(12)高温固相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4-64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固相合成温度范围的确定 | 第34-36页 |
| ·合成原料的筛选 | 第36-39页 |
| ·不同锂源合成Li_4Ti_50_(12) | 第36-37页 |
| ·不同钛源合成Li_4Ti_50_(12) | 第37-39页 |
| ·Li_4Ti_50_(12)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39-48页 |
| ·烧结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39-44页 |
| ·烧结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第44-48页 |
|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62页 |
| ·Li_4Ti_50_(12) 副反应研究 | 第48-52页 |
| ·Li_4Ti_50_(12) 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 第52-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4章 Li_4Ti_50_(12)的碳包覆改性研究 | 第64-86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不同碳源包覆对Li_4Ti_50_(12) 性能的影响 | 第64-71页 |
| ·Li_4Ti_50_(12)/C 复合材料烧结温度范围的确定 | 第64-65页 |
| ·碳包覆对Li_4Ti_50_(12) 结构形貌的影响 | 第65-69页 |
| ·碳包覆对Li_4Ti_50_(12) 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 ·Super-P-Li 掺入对Li_4Ti_50_(12) 性能的影响 | 第71-79页 |
| ·掺入Super-P-Li 对产物结构形貌的影响 | 第71-75页 |
| ·不同温度下掺杂量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75-79页 |
| ·蔗糖包覆对Li_4Ti_50_(12) 性能的影响 | 第79-82页 |
| ·不同温度下蔗糖包覆量对产物结构形貌的影响 | 第79-80页 |
| ·不同温度下蔗糖包覆量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80-82页 |
| ·Li_4Ti_50_(12)/C 全电池性能的研究 | 第82-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5章 Li_4Ti_50_(12)掺杂改性研究 | 第86-97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镁掺杂改性研究 | 第86-92页 |
| ·镁掺杂量对材料结构的影响 | 第87-90页 |
| ·Li_(4-2x)Mg_xTi_5O_12 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0-92页 |
| ·Ti~(3+)掺杂改性研究 | 第92-96页 |
| ·Ti~(3+0)在Li_4Ti_50_(12) 中的作用 | 第92-93页 |
| ·Ti~(3+)掺杂Li_4Ti_50_(12) 的制备及掺杂量的研究 | 第93-95页 |
| ·Ti~(3+)掺杂Li_4Ti_50_(12) 的电化学性能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