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导论:激情犯罪的概述――以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分野为视角 | 第12-15页 |
第一节 刑法学视角下的激情犯罪概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犯罪学视角下的激情犯罪概念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刑法学与犯罪学视角下激情犯罪概念的区别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透视:激情杀人案件的典型特征――以犯罪与被害互动关系为视角 | 第15-31页 |
第一节 犯罪与被害互动关系视角下的研究路径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激情杀人案件典型生成的八大特征 | 第17-31页 |
一、犯罪与被害互动的人际特征 | 第17-19页 |
二、犯罪与被害互动的性别特征 | 第19页 |
三、犯罪与被害互动的起因责任下推动模式特征 | 第19-21页 |
四、犯罪与被害互动的诱因特征 | 第21-24页 |
五、犯罪与被害互动的时空特征 | 第24-26页 |
六、犯罪与被害互动的作案手段特征 | 第26-28页 |
七、犯罪与被害互动的犯罪人群特征 | 第28-30页 |
八、犯罪与被害互动的犯罪心理特征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反思:激情杀人现象的深层原因 | 第31-40页 |
第一节 犯罪行为人自身原因 | 第32-35页 |
一、心理不成熟导致易冲动 | 第32-33页 |
二、个人修养不高导致易冲动 | 第33页 |
三、人格障碍导致易冲动 | 第33-35页 |
四、生理因素导致易冲动 | 第35页 |
第二节 被害人原因 | 第35-37页 |
一、不当言行刺激犯罪行为人导致被害 | 第35-36页 |
二、不能识别侵害征兆和不加防备遭致被害 | 第36页 |
三、不善临场应对遭致被害后果加大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社会原因 | 第37-40页 |
一、全社会对激情犯罪现象的关注度不高 | 第37页 |
二、社会暴力文化的侵袭 | 第37-38页 |
三、民生问题影响着人们心理健康 | 第38-39页 |
四、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展望:激情杀人犯罪的防控之路 | 第40-52页 |
第一节 社会预防:构建人际交往良性互动的社会基础 | 第40-44页 |
一、提高社会公众对激情犯罪防控的意识 | 第40-41页 |
二、尽可能地减少引发人们消极情绪的社会因素 | 第41-42页 |
三、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吐诉倾泄”渠道 | 第42-43页 |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犯罪预防:健康心理培育和良好人际交往的行为养成 | 第44-48页 |
一、加强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 第44页 |
二、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良好人际交往的行为养成 | 第44-46页 |
三、加强自我调节,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法 | 第46-48页 |
第三节 被害预防:降低人际交往互动扭曲下的犯罪危害 | 第48-52页 |
一、被害前预防 | 第48-50页 |
二、被害中预防 | 第50-51页 |
三、被害后预防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