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细菌视紫红质结构、功能研究进展及生物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 第9-28页 |
| 1. 细菌视紫红质的简介 | 第9页 |
| 2. 细菌视紫红质的光循环 | 第9-12页 |
| 3. 细菌视紫红质研究的焦点问题 | 第12-19页 |
| 4. 生物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 第19-25页 |
| ·自旋相互作用 | 第19-21页 |
| ·固体核磁共振的基本实验方法简介 | 第21-25页 |
| 5.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对细菌视紫红质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细菌视紫红质样品的制备 | 第28-38页 |
| 1. 同位素标记蛋白质的方法和策略 | 第28-30页 |
| 2. 细菌视紫红质大规模培养的讨论 | 第30-31页 |
| 3. 蛋白胨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的选用 | 第31页 |
| 4. 细菌的培养及细菌视紫红质提取纯化 | 第31-38页 |
| ·细菌视紫红质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1-33页 |
| ·细菌培养流程 | 第33页 |
| ·紫膜的收获与提纯 | 第33-35页 |
| ·样品的质量检测 | 第35-37页 |
| ·细菌视紫红质固体核磁共振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 第三章:细菌视紫红质的固体核磁共振初步研究 | 第38-54页 |
| 1.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蛋白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基本思路 | 第39-40页 |
| 2. 一维固体核磁实验 | 第40-45页 |
| 3. 二维固体核磁共振研究 | 第45-49页 |
| 4. 讨论 | 第49-54页 |
|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