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序 | 第8-14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国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铁路客运站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18-2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 ·论文研究主要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2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中心站的基本技术特点分析 | 第22-30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站场布局的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 第22-25页 |
| ·站场技术特点 | 第22-23页 |
| ·站台和通道技术特点 | 第23-25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站房布局及主要特点分析 | 第25-28页 |
| ·站房形式 | 第25-26页 |
| ·进站广厅 | 第26页 |
| ·售票厅 | 第26-27页 |
| ·候车室 | 第27页 |
| ·出站厅 | 第27-28页 |
| ·与客运专线中心站衔接其它设施布局特点分析 | 第28-30页 |
| ·站前广场 | 第28页 |
| ·城市交通站点布局特点 | 第28-30页 |
| 3 客运专线中心站客流特征分析及旅客换乘组织模式 | 第30-62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客流特征分析 | 第30-38页 |
| ·旅客出行目的和结构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 ·铁路服务范围分析 | 第32-33页 |
| ·购票方式分析 | 第33-34页 |
| ·旅客出行时间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 ·旅客换乘方式分析 | 第35-37页 |
| ·旅客在站时间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 ·城市交通运输组织分析 | 第38-43页 |
|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分析 | 第38-39页 |
|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运输组织分析 | 第39-41页 |
| ·出租汽车运输组织分析 | 第41-43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旅客换乘分析 | 第43-57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换乘的原则 | 第43-44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换乘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 | 第45-51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常规公交的换乘 | 第51-55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出租车之间的换乘 | 第55-56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私人交通的衔接 | 第56-57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换乘组织模式 | 第57-62页 |
| ·进站旅客换乘组织模式分析 | 第57-59页 |
| ·出站旅客换乘模式分析 | 第59-62页 |
| 4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换乘评价方法 | 第62-84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换乘评价指标体系 | 第62-70页 |
| ·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 第62页 |
| ·换乘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70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旅客换乘评价方法 | 第70-78页 |
|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71-72页 |
|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中心站换乘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 第72-78页 |
| ·客运专线中心站与城市交通换乘效果评价辅助支持系统 | 第78-84页 |
|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 | 第78-79页 |
| ·各模块功能说明 | 第79-80页 |
| ·系统部分功能示例 | 第80-84页 |
| 5 新建北京南站与城市交通换乘效果评价 | 第84-94页 |
| ·新建北京南站布局及各交通方式衔接 | 第84-88页 |
| ·新建北京南站布局及流线组织 | 第84-87页 |
| ·新建北京南站与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 | 第87-88页 |
| ·换乘模式分析 | 第88-89页 |
| ·换乘效果评价 | 第89-94页 |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89-91页 |
| ·基础数据的调研 | 第91-92页 |
| ·方案综合评价 | 第92-9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作者简历 | 第99-10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