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区铁路工程水力侵蚀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铁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概况 | 第13-17页 |
| ·铁路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划分 | 第13-14页 |
| ·铁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原因 | 第14页 |
| ·铁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的特点 | 第14-15页 |
| ·铁路建设敏感地形单元 | 第15-17页 |
| ·工程建设土壤侵蚀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土壤侵蚀研究历史 | 第17-18页 |
| ·国内土壤侵蚀研究历史 | 第18-2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甬台温铁路边坡天然降雨导致的水土流失监测实验 | 第23-53页 |
| ·工程自然概况 | 第23页 |
| ·天然降雨径流小区布设 | 第23-24页 |
| ·监测项目及其方法 | 第24页 |
| ·降雨过程的监测方法 | 第24页 |
| ·径流过程和径流产沙率监测方法 | 第24页 |
| ·土壤特性的监测方法 | 第24页 |
| ·监测结果 | 第24-33页 |
|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 ·降雨量与雨强测定 | 第26-27页 |
| ·径流量和含沙率的测定 | 第27-30页 |
| ·土壤物理特性监测 | 第30-33页 |
| ·入渗规律分析 | 第33-37页 |
| ·入渗机理 | 第33-35页 |
| ·路堤边坡降雨入渗模式 | 第35页 |
| ·路堤边坡入渗特征 | 第35-37页 |
| ·产流规律分析 | 第37-41页 |
| ·产流机理 | 第37-38页 |
| ·产流趋势分析 | 第38-41页 |
| ·产沙规律分析 | 第41-48页 |
| ·坡面流产沙力学机理 | 第41-42页 |
| ·铁路边坡坡面产沙的物理模式 | 第42-43页 |
| ·降雨条件下铁路边坡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 ·产沙趋势分析 | 第44-47页 |
| ·径流与侵蚀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 ·甬台温铁路路堤边坡侵蚀方式 | 第48-50页 |
| ·路堤边坡侵蚀分类 | 第49页 |
| ·路堤边坡坡面流特性 | 第49-50页 |
| ·路堤边坡土壤特性 | 第50页 |
| ·红壤区路堤边坡侵蚀性降雨指标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3 甬台温铁路弃土场边坡天然降雨下土壤侵蚀研究 | 第53-62页 |
| ·侵蚀沟观测小区概况 | 第53-55页 |
| ·区域产沙量监测方法 | 第55页 |
| ·侵蚀沟量测 | 第55-58页 |
| ·弃土场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 ·土壤特性对弃土场边坡土壤流失的影响 | 第58-59页 |
| ·降雨对边坡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9页 |
| ·坡长,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弃土场侵蚀沟形成与发育特征 | 第60页 |
| ·次降雨量与弃土场土壤侵蚀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4 南方红壤区铁路工程土壤侵蚀预测研究 | 第62-74页 |
| ·常用的铁路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 第62页 |
| ·预测时段 | 第62页 |
| ·预测内容 | 第62页 |
| ·铁路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 第62-69页 |
| ·专家预测法 | 第62-63页 |
| ·类比分析法 | 第63-64页 |
| ·数学模型预测法 | 第64-69页 |
| ·铁路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 第69-73页 |
| ·路堤边坡水土流失预测模式 | 第69-70页 |
| ·弃土场边坡弃渣水土流失预测模式 | 第70-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与不足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作者简历 | 第82-8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