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图索引 | 第7-9页 |
表索引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2-34页 |
·黄土地貌相关研究 | 第22-26页 |
·数字地形分析原理与方法研究 | 第26-3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研究基础 | 第34-50页 |
·研究区界线的确定 | 第34-40页 |
·黄土高原区域范围的界定 | 第35-37页 |
·黄土高原基岩山地区域的界定 | 第37-38页 |
·黄土高原平坦盆地、平原范围的界定 | 第38页 |
·沟沿线明显区域范围的界定 | 第38-39页 |
·研究区界线 | 第39-40页 |
·实验样区选取 | 第40-45页 |
·数据质量及精度 | 第45-47页 |
·研究方法、软件平台与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软件平台 | 第47-48页 |
·技术流程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概念模型 | 第50-70页 |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定义 | 第50-52页 |
·广义定义 | 第50页 |
·狭义定义 | 第50-52页 |
·黄土坡面形态及沟沿线演化特征 | 第52-62页 |
·黄土坡面形态 | 第52-56页 |
·黄土沟沿线发育演化过程 | 第56-59页 |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地学特性 | 第59-62页 |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类型划分 | 第62-68页 |
·划分原则与划分依据 | 第62-64页 |
·按照成因划分 | 第64-65页 |
·按照形态划分 | 第65-66页 |
·按照空间景观特征划分 | 第66-67页 |
·按照发育进程划分 | 第67-68页 |
·按照边界明显程度划分 | 第68页 |
·按照规模等级划分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基于DEM的正负地形自动分割研究 | 第70-84页 |
·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对自然地表的模拟 | 第70-71页 |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分割原理 | 第71-81页 |
·黄土坡面形态模型 | 第72-73页 |
·坡面汇流方向压力模型 | 第73-75页 |
·算法原理与提取步骤 | 第75-81页 |
·实例分析 | 第81-83页 |
·实验样区及数据 | 第81-82页 |
·阈值设置 | 第82页 |
·精度检验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正负地形量化指标研究 | 第84-112页 |
·概述 | 第84-85页 |
·正负地形量化指标体系 | 第85-102页 |
·量化指标构建原则 | 第85-86页 |
·地貌发育演化特征 | 第86-92页 |
·地形统计特征 | 第92-96页 |
·空间展布特征 | 第96-102页 |
·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102-110页 |
·传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传统指标与正负地形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正负地形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105-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正负地形特征空间分异研究 | 第112-150页 |
·典型地貌样区地貌形态特征分析 | 第112-117页 |
·典型地貌流域基础地貌特征分析 | 第112-115页 |
·典型地貌流域正负地形特征分析 | 第115-117页 |
·尺度序列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117-124页 |
·蚕食度指标的尺度序列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逼近距离指标的尺度序列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120-123页 |
·地形统计特征因子的尺度序列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123-124页 |
·晋西、陕北、陇东地区正负地形空间分异分析 | 第124-140页 |
·蚕食度空间分异 | 第128-129页 |
·逼近距离空间分异 | 第129-130页 |
·平均坡度差空间分异 | 第130-133页 |
·深切度空间分异 | 第133页 |
·平均粗糙度比空间分异 | 第133-134页 |
·形状指标空间分异 | 第134-135页 |
·莫兰指数空间分异 | 第135-137页 |
·匀度指数空间分异 | 第137-138页 |
·破碎度空间分异 | 第138-139页 |
·分维数空间分异 | 第139-140页 |
·正负地形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归纳 | 第140页 |
·空间分异成因机理分析 | 第140-144页 |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特征分区研究 | 第144-148页 |
·区划原理 | 第144-146页 |
·指标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第146页 |
·正负地形特征区划及指标厘定 | 第146-148页 |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2页 |
·结论 | 第150-15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科研成果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