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信贷风险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 第15-21页 |
| ·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管理 | 第15-16页 |
| ·信贷风险 | 第15页 |
| ·信贷风险管理 | 第15-16页 |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 ·信息不对称性 | 第16页 |
| ·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 | 第16-17页 |
| ·信贷资产的专用性 | 第17页 |
| ·高负债经营 | 第17页 |
| ·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 | 第17-18页 |
| ·全面风险管理 | 第17页 |
| ·系统风险管理 | 第17-18页 |
| ·科学风险管理 | 第18页 |
| ·重点风险管理 | 第18页 |
| ·灵敏风险管理 | 第18页 |
| ·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及构成 | 第18-21页 |
| ·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 第18页 |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成 | 第18-21页 |
| 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9页 |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现状 | 第21-22页 |
| ·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机制 | 第21页 |
| ·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决策机制 | 第21-22页 |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2-28页 |
| ·信贷风险识别与度量机制缺陷 | 第22-24页 |
| ·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 第24-25页 |
| ·信贷决策机制不科学 | 第25页 |
|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 第25-26页 |
| ·信贷风险化解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 ·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27-28页 |
| ·不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危害 | 第28-29页 |
| ·巨额不良资产严重侵蚀银行利润 | 第28页 |
| ·产生经济泡沫 | 第28页 |
| ·影响正常的信贷资金需求 | 第28-29页 |
| 4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 第29-49页 |
| ·建立与完善信贷风险测评系统 | 第29-36页 |
| ·制定动态调整的信贷营销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政策,实行行业、区域信贷限额管理 | 第29-31页 |
| ·信贷风险识别 | 第31-33页 |
| ·建立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 第33-36页 |
| ·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提高信贷风险度量技术 | 第36页 |
| ·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 | 第36-41页 |
| ·构建灵活有效的信贷授权控制系统 | 第37页 |
| ·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控制系统 | 第37-38页 |
| ·完善激励约束和考核系统 | 第38-41页 |
|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 第41-45页 |
| ·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 | 第41-42页 |
| ·信贷风险的搜索预警模式 | 第42-44页 |
|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 | 第44-45页 |
|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化解系统 | 第45-49页 |
| ·信贷风险回避系统 | 第45页 |
| ·信贷风险分散系统 | 第45-47页 |
| ·信贷风险的转嫁系统 | 第47页 |
| ·信贷风险的补偿系统 | 第47-49页 |
| 5 案例分析:中信银行重庆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现状及展望 | 第49-64页 |
| ·中信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现状 | 第49-52页 |
| ·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测评系统 | 第49-50页 |
| ·建立了信贷风险控制系统 | 第50-51页 |
| ·建立了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 第51页 |
| ·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化解系统 | 第51-52页 |
| ·中信银行重庆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2-56页 |
| ·信贷风险识别与度量机制缺陷 | 第53-54页 |
| ·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 第54-55页 |
| ·信贷决策机制薄弱 | 第55-56页 |
|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 第56页 |
| ·中信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发展展望 | 第56-64页 |
| ·完善信贷风险测评系统 | 第56-57页 |
| ·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 第57-58页 |
| ·完善信贷风险化解策略 | 第58-59页 |
|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 第59-6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