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衣褶构成形态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相关学术论文及期刊文章 | 第10-11页 |
| ·服装基础理论 | 第11-12页 |
| ·服装史 | 第12-13页 |
| ·美学与艺术哲学理论 | 第13页 |
| ·现代服装资料 | 第13-14页 |
| ·相关的服装专业书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衣褶及其属性 | 第18-38页 |
| ·“褶”产生的原因 | 第18-21页 |
| ·服装结构中的“自然之褶” | 第18-20页 |
| ·人为的“自觉之褶” | 第20-21页 |
| ·衣褶的属性 | 第21-38页 |
| ·衣褶的自然属性 | 第21-24页 |
| ·衣褶的功能属性 | 第24-26页 |
| ·衣褶的审美属性 | 第26-33页 |
| ·衣褶被赋予的社会属性 | 第33-38页 |
| 第3章 衣褶的分类 | 第38-57页 |
| ·衣褶的工艺种类 | 第38-46页 |
| ·非定型褶 | 第38-40页 |
| ·定型褶裥 | 第40-42页 |
| ·综合褶 | 第42-44页 |
| ·皱 | 第44-46页 |
| ·衣褶的构成形态分类 | 第46-57页 |
| ·按与人体体积结构的关系分 | 第47-50页 |
| ·按与人体动态的关系分 | 第50-51页 |
| ·按与人体的空间关系分 | 第51-53页 |
| ·按与空间构成的关系分 | 第53-55页 |
| ·按与服装结构的关系分 | 第55-57页 |
| 第4章 中西方衣褶的形态与构成比较 | 第57-100页 |
| ·构成形态比较 | 第57-95页 |
| ·悬垂形态衣褶比较 | 第58-66页 |
| ·包裹形态衣褶比较 | 第66-68页 |
| ·发散形态衣褶比较 | 第68-82页 |
| ·堆积形态衣褶比较 | 第82-83页 |
| ·普立兹形态比较 | 第83-95页 |
| ·构成方法比较 | 第95-100页 |
| ·线面结合——中国衣褶构成方法 | 第95-98页 |
| ·塑形造体——西方衣褶构成方法 | 第98-100页 |
| 第5章 中西方“衣褶”背后的文化心理特征比较 | 第100-116页 |
| ·不同的时空观 | 第101-105页 |
| ·虚无灵动与真实丰富 | 第102-103页 |
| ·曲径通幽与宽阔宏大 | 第103-104页 |
| ·俯仰自得与理性把握 | 第104-105页 |
| ·不同的哲学观 | 第105-108页 |
| ·“二元相生”与“二元对立” | 第106-107页 |
| ·辩证逻辑与理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 ·不同的审美观 | 第108-116页 |
| ·“中和”与“和谐” | 第108-110页 |
| ·“美善”与“美真” | 第110-112页 |
| ·超乎像外与审度现实 | 第112-114页 |
| ·律动变幻与静穆庄严 | 第114-11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16-120页 |
| ·不同的形态特征 | 第117页 |
| ·不同的构成方法 | 第117页 |
| ·不同的审美特征 | 第117-118页 |
| ·结语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附录A 褶裥种类总表 | 第123-14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