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玉米灰斑病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玉米灰斑病发生与危害 | 第13-14页 |
·玉米灰斑病症状与病原菌 | 第14-15页 |
·玉米灰斑病人工接种与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玉米灰斑病发病规律与防治 | 第16页 |
·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鉴定 | 第16-17页 |
·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 | 第17-19页 |
·基因定位进展 | 第19-27页 |
·主要DNA 分子标记类型与特点 | 第19-20页 |
·基因定位方法 | 第20-27页 |
·论文研究 | 第27-30页 |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研究方案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玉米抗灰斑病种质鉴定 | 第30-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评价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玉米抗灰斑病种质鉴定 | 第31-34页 |
·玉米抗灰斑病种质评价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灰斑病 QTL | 第37-50页 |
·材料方法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41页 |
·供体导入片段及近等性分析 | 第41-42页 |
·利用回交导入植株发掘抗病 QTL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抗病性鉴定 | 第42-43页 |
·亲本间 SSR 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43-44页 |
·抗病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 第44-46页 |
·回交导入系与轮回亲本的相似程度分析 | 第46-47页 |
·与已有QTL 定位结果比较分析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灰斑病菌人工培养及接种技术 | 第47-48页 |
·利用回交导入系发掘抗病QTL 的可行性 | 第48页 |
·近等基因导入系构建方法 | 第48-49页 |
·利用回交导入系创建近等基因系,开展主效QTL 精细定位 | 第49页 |
·利用回交导入系开展种质改良与新品种选育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玉米抗灰斑病 SCAR 分子标记开发 | 第50-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方法 | 第52-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AFLP 标记分析 | 第56-59页 |
·AFLP 标记转化为 SCAR 标记 | 第59-60页 |
·Scar-100 标记验证 | 第60-62页 |
·Scar-100 分子标记定位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AFLP 分析技术筛选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有效性 | 第63-64页 |
·抗玉米灰斑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