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情志病因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前言 | 第18-21页 |
| 正文 | 第21-72页 |
| 1 中医学情志理论的传统文化基础 | 第21-29页 |
| ·"情"是广义的认识范畴 | 第21-22页 |
| ·万物之情向人性情的转移 | 第22-23页 |
| ·七情 | 第22-23页 |
| ·六志(六情) | 第23页 |
| ·五性 | 第23页 |
| ·对情感发生的三种认识 | 第23-24页 |
| ·"弗学而能"自然说 | 第23-24页 |
| ·六志生于六气说 | 第24页 |
| ·情景遭遇说 | 第24页 |
| ·情志一同论 | 第24-25页 |
| ·通过行为观察情感的方法 | 第25页 |
| ·情感表达缺乏正面意义的阐述 | 第25-27页 |
| ·情感与方位及五脏的配属 | 第27-28页 |
| ·情志的控制与养生 | 第28-29页 |
| 2 情志成为中医学病因的理论依据与致病形式 | 第29-36页 |
| ·情志成为病因的理论依据 | 第29页 |
| ·导致情志成为病因的主要原因 | 第29-31页 |
| ·情志不节 | 第30页 |
| ·情志太过 | 第30-31页 |
| ·情志的泛病因学意义 | 第31页 |
| ·指向性病因 | 第31-33页 |
| ·单一情志病因 | 第32页 |
| ·复合情志病因 | 第32-33页 |
| ·内伤复合病因 | 第33页 |
| ·情志外感合邪 | 第33页 |
| ·情志病因致病的损伤层次 | 第33-34页 |
| ·情志致病没有传化次第 | 第34-35页 |
| ·情志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 《内经》怒的系统研究 | 第36-66页 |
| ·怒象、怒质、怒体 | 第36-38页 |
| ·怒象——怒的判断 | 第36-37页 |
| ·怒质——易怒者的特征性的体质与心理 | 第37页 |
| ·怒体——怒发生的器官形态学改变 | 第37-38页 |
| ·怒的病因病机学研究 | 第38-42页 |
| ·病机 | 第38-39页 |
| ·治机 | 第39-40页 |
| ·怒之病机 | 第40-42页 |
| ·怒因所伤 | 第42-46页 |
| ·怒伤气 | 第42-43页 |
| ·怒伤阴 | 第43-44页 |
| ·怒伤脏 | 第44-46页 |
| ·怒因致病 | 第46-52页 |
| ·怒志单一病因致病 | 第46-47页 |
| ·怒的复合病因致病 | 第47-52页 |
| ·怒的症状学研究 | 第52-63页 |
| ·肝血气实致怒 | 第52-53页 |
| ·肝气不治致怒 | 第53-54页 |
| ·胆病致怒 | 第54页 |
| ·木郁土壅致怒 | 第54-55页 |
| ·阴阳气血紊乱致怒 | 第55-57页 |
| ·过刺致怒 | 第57-59页 |
| ·饮酒致怒 | 第59-60页 |
| ·心肝中风致怒 | 第60-62页 |
| ·忧饥发狂伴怒 | 第62-63页 |
| ·伤阴咽痛碍食致怒 | 第63页 |
| ·怒的刺禁 | 第63-64页 |
| ·怒的刺禁 | 第64页 |
| ·刺后慎怒 | 第64页 |
| ·典型怒的描述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