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 一、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四、本文的特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征收补偿制度概述 | 第14-22页 |
| 一、征收补偿的法律原则 | 第14-19页 |
| (一) 外国征收补偿的法律原则 | 第14-16页 |
| (二) 我国征收补偿的法律原则 | 第16-18页 |
| (三) 笔者的结论 | 第18-19页 |
| 二、征收补偿的行政法学基础 | 第19-22页 |
| (一) 征收补偿的行政法理论基础——平衡论 | 第19-20页 |
| (二) 征收补偿与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我国中央及地方的征地补偿立法 | 第22-30页 |
| 一、中央的征地补偿立法 | 第22-27页 |
| (一) 中央征地补偿立法的形式 | 第22-23页 |
| (二) 中央征地补偿立法的主要内容 | 第23-27页 |
| 二、地方征地安置途径法律制度概括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百色市右江区征地补偿实证研究 | 第30-45页 |
| 一、百色市及其右江区的概况 | 第30-31页 |
| 二、百色市征地补偿法律规定 | 第31-35页 |
| (一) 广西征地补偿法律规定 | 第32页 |
| (二) 百色市征地补偿法律规定 | 第32-35页 |
| 三、征地补偿法律在百色市右江区的执行情况分析 | 第35-41页 |
| (一) 征地补偿费为法定最低限 | 第35-36页 |
| (二) 安置途径法律制度形同虚设 | 第36-38页 |
| (三) 政府违反征地程序 | 第38-39页 |
| (四) 地方政府的征地立法职责缺失 | 第39-40页 |
| (五) 违法征地责任缺位 | 第40-41页 |
| 四、右江区被征地农民生活现状及其法律原因 | 第41-45页 |
| 第五章 对我国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的评价 | 第45-57页 |
| 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征地补偿法律体系 | 第45-46页 |
| 二、征地补偿的标准显失平衡 | 第46-47页 |
| 三、政府的征地补偿职责不明确 | 第47-49页 |
| 四、征地程序不正当 | 第49-50页 |
| 五、征地补偿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0-57页 |
| (一) 现有的征地补偿救济途径 | 第50-52页 |
| (二) 从法律制度视角看征地救济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 (三) 征地补偿救济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4-57页 |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57-73页 |
| 一、制订土地征收法 | 第57-58页 |
| 二、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规范 | 第58-62页 |
| (一) 公共利益的含义 | 第58-59页 |
| (二) 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路径 | 第59-62页 |
| 三、确立公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 第62-64页 |
| (一) 建立“市价”补偿标准 | 第62-63页 |
| (二) 采取多样化的的征地补偿方式 | 第63-64页 |
| 四、建立正当的征地程序 | 第64-65页 |
| 五、加强征地官员问责制 | 第65-67页 |
| 六、完善征地补偿的救济制度 | 第67-73页 |
| (一) 行政救济的完善措施 | 第67-70页 |
| (二) 健全征地补偿的司法救济制度 | 第70-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