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和Linux的汽车试验记录仪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与分析 | 第13-19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简介 | 第13-14页 |
·ARM微处理器概述 | 第14-15页 |
·ARM处理器简介 | 第14-15页 |
·嵌入式处理器SamSang S3C2410 | 第15页 |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流程 | 第15-18页 |
·系统功能要求 | 第16页 |
·系统硬件功能总体设计 | 第16页 |
·系统软件功能的设计 | 第16-18页 |
·本章小节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及电磁兼容性分析 | 第19-37页 |
·数据采集 | 第19-21页 |
·模拟信号采集 | 第19-20页 |
·数字信号采集模块 | 第20-21页 |
·电源、实时时钟、复位电路设计 | 第21-23页 |
·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21页 |
·实时时钟 | 第21-22页 |
·复位电路 | 第22-23页 |
·系统调试电路设计 | 第23-24页 |
·存储电路设计 | 第24-26页 |
·SDRAM | 第25页 |
·Norflash | 第25-26页 |
·Nandflash | 第26页 |
·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 第26-30页 |
·LCD | 第26-28页 |
·触摸屏 | 第28-29页 |
·语音报警 | 第29-30页 |
·数据通信电路设计 | 第30-32页 |
·串口 | 第30页 |
·USB | 第30-32页 |
·以太网 | 第32-33页 |
·嵌入式主板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33页 |
·电磁兼容性分析 | 第33-36页 |
·电磁干扰 | 第34页 |
·电磁兼容 | 第34-36页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嵌入式软件平台 | 第37-69页 |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建立 | 第37-41页 |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第37-38页 |
·操作系统的安装 | 第38页 |
·串口控制台配置 | 第38-39页 |
·NFS和TFTP的配置 | 第39页 |
·目标板运行环境设定 | 第39页 |
·制作交叉开发工具链 | 第39-41页 |
·引导装载程序的开发应用和移植 | 第41-45页 |
·Bootloader功能和原理介绍 | 第41页 |
·U-boot | 第41-45页 |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平台构建 | 第45-49页 |
·嵌入式Linux的内核功能划分 | 第46-47页 |
·Linux内核的结构 | 第47页 |
·嵌入式Linux的启动过程 | 第47-49页 |
·嵌入式Linux内核的移植 | 第49页 |
·根文件系统制作与移植 | 第49-55页 |
·Linux文件系特征 | 第50-51页 |
·文件系统的结构 | 第51页 |
·文件系统的制作 | 第51-54页 |
·RAMDISK制作 | 第54页 |
·JFFS2制作 | 第54-55页 |
·驱动程序设计 | 第55-63页 |
·驱动程序的研究与设计 | 第55-56页 |
·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 第56-57页 |
·Linux系统下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流程 | 第57-59页 |
·嵌入式Linux主板触摸屏的研究与实现 | 第59-62页 |
·触摸屏驱动的移植 | 第62-63页 |
·嵌入式图形界面系统研究与开发 | 第63-67页 |
·MiniGUI图形系统 | 第64页 |
·MiniGUI移植 | 第64-66页 |
·MiniGUI图形程序的开发 | 第66-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全文总结 | 第6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9-70页 |
·工作中的不足 | 第70页 |
·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