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行蓄洪区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本题的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本题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必要性 | 第16页 |
| ·意义 | 第16-17页 |
| ·淮河行蓄洪区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 ·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 第17-18页 |
| ·防洪建设方面的问题 | 第18页 |
| ·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19-34页 |
| ·淮河流域 | 第19-22页 |
| ·自然地理 | 第19-21页 |
| ·水系特征 | 第21页 |
| ·气象水文 | 第21-22页 |
| ·自然资源 | 第22页 |
| ·社会经济 | 第22页 |
|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生态功能区 | 第22-26页 |
|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 ·生态保护与建设成就 | 第26-29页 |
| ·生态环境退化分析 | 第29-31页 |
|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淮河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4-42页 |
| ·可持续发展概述 | 第34-3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34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特征 | 第34-35页 |
|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35-37页 |
|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据 | 第35-36页 |
|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分析 | 第36-37页 |
|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 | 第37-42页 |
| ·防洪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8页 |
|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8-40页 |
|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 ·政策与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行蓄洪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评价与效益评估 | 第42-48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评价 | 第42-4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评价的原则 | 第4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评价的方法 | 第4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评价的实例分析 | 第42-4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评估 | 第45-48页 |
| ·经济社会效益 | 第45-46页 |
| ·环境生态效益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48-53页 |
| ·结论 | 第48-51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页 |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48-49页 |
|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 | 第49-50页 |
| ·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 第50页 |
| ·可持续发展效益评估 | 第50-51页 |
| ·建议 | 第51-53页 |
| ·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实现行蓄洪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51页 |
| ·分步实施,加强引导,实现行蓄洪区稳定移民 | 第51页 |
| ·精心设计,加强调控,实现淮河行蓄洪功能区健康发展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