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致谢第8-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6页
   ·选题依据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4-16页
     ·研究内容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理论支撑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4页
   ·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支撑第16-19页
     ·城市生态系统第16-17页
     ·城市生态承载力内涵第17-18页
     ·生态承载力的特性第18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19页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理论研究综述第19-24页
     ·国外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第19-20页
     ·国内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第20-22页
     ·现有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第三章 淮南市经济、社会、环境特征第24-34页
   ·自然环境特征第24页
   ·淮南市社会经济现状第24-29页
     ·淮南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第24-25页
     ·淮南市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第25-29页
       ·人口发展第26页
       ·居民生括状况第26-27页
       ·卫生保健事业积极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第27页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第27-28页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第28页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容市貌显著改观第28-29页
   ·淮南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第29-34页
     ·土地资源第29页
     ·水环境概况第29-30页
     ·空气质量状况第30-31页
     ·固体废弃物状况第31页
     ·市区声环境概况第31-32页
     ·生态环境问题第32-34页
第四章 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第34-39页
   ·城市生态承载力目标第34-36页
     ·社会子系统的持续承载第34页
     ·环境子系统的持续承载第34-35页
     ·经济子系统的持续承载第35-36页
   ·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范围分类第36-39页
     ·设计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36页
     ·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框架第36-39页
第五章 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第39-65页
   ·状态空间法第39-45页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第39-40页
     ·区域生态承载力定量描述第40-41页
     ·区域生态承载力理想状态的确定第41-42页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第42-45页
   ·指标权重确定第45-52页
     ·主分成分析原理第45-46页
     ·社会子系统指标权重计算第46-48页
     ·经济子系统指标权重计算第48-49页
     ·环境子系统指标权重计算第49-51页
     ·小结第51-52页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计算第52-65页
     ·社会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第52-55页
       ·社会子系统理想承载力计算第52页
       ·社会子系统承载现状计算第52-53页
       ·社会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第53-55页
     ·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第55-58页
       ·经济子系统理想承载力计算第55页
       ·经济子系统承载现状计算第55-56页
       ·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第56-58页
     ·环境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第58-61页
       ·环境子系统理想承载力计算第58页
       ·环境子系统承载现状计算第58-59页
       ·环境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第59-61页
     ·淮南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计算第61-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提高淮南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第65-69页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科技与人口对策第65-66页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经济对策第66-67页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对策第67-68页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区际对策第68-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主要结论第69-70页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量元素铁、锰及其形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