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云杉矮槲寄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24页 |
| ·矮槲寄生的分类地位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对矮槲寄生生活史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对矮槲寄生危害性的研究 | 第12-17页 |
| ·矮槲寄生的等级系统 | 第13-14页 |
| ·对寄主的直接影响 | 第14-16页 |
| ·对生态和进化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矮槲寄生害的管理策略 | 第17-19页 |
| ·生物控制 | 第17页 |
| ·化学控制 | 第17页 |
| ·对基因抵抗力的选择 | 第17-18页 |
| ·营林措施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 ·三江源概况 | 第19-20页 |
| ·云杉对三江源的保护作用 | 第20页 |
| ·云杉矮槲寄生对在青海的危害状况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3-24页 |
| 2. 云杉矮槲寄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4-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 ·危害症状 | 第25页 |
| ·生活史 | 第25-26页 |
| ·传播 | 第26页 |
| ·定植 | 第26页 |
| ·潜伏期 | 第26页 |
| ·繁殖 | 第26页 |
| ·发病规律 | 第26-28页 |
| 3. 郁闭度与感病率及发病指数的关系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分级标准 | 第28页 |
| ·标准地调查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4. 云杉矮槲寄生种子雨的动态研究 | 第30-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云杉矮槲寄生种子的弹射特性 | 第30-31页 |
| ·云杉矮槲寄生种子雨的时间动态 | 第31-33页 |
| ·云杉矮槲寄生种子雨的空间特征 | 第33-34页 |
| ·云杉矮槲寄生种子雨强度与传播危害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5 寄主生长损失量研究 | 第36-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云杉矮槲寄生分级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林间发病情况 | 第37页 |
| ·树干解析各病级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 6. 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化学防治试验 | 第41-50页 |
| ·植物激素促使果实提前脱落试验 | 第41-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41页 |
| ·供试药剂 | 第41-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 ·药剂对云杉的安全性 | 第42页 |
| ·药剂品种的筛选 | 第42-44页 |
| ·乙烯利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页 |
| ·除草剂防除云杉矮槲寄生害芽的试验 | 第45-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供试药剂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调查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 ·安全性调查与分析 | 第46页 |
| ·药剂品种的筛选 | 第46-48页 |
| ·禾耐斯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0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导师简介 | 第59-61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图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