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13页 |
| ·选题意图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一般概述 | 第13-21页 |
| ·信用 | 第13-14页 |
| ·信用风险 | 第14-15页 |
|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 | 第15-21页 |
| 3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 第21-30页 |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 第21-22页 |
| ·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含义 | 第21页 |
| ·信用风险量化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商业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趋势 | 第22-23页 |
| ·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概述 | 第23-30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内部评级法 | 第23-26页 |
| ·Credit Metrics模型 | 第26-28页 |
| ·KMV模型 | 第28-30页 |
|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表现 | 第30-39页 |
| ·借款人信用风险 | 第30-31页 |
| ·借款人存在不良购房动机 | 第30页 |
| ·借款人伪造虚假资料来骗取贷款 | 第30-31页 |
| ·借款人贷款期限不合理 | 第31页 |
| ·房价下跌导致借款人心理不平衡 | 第31页 |
| ·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下降 | 第31页 |
| ·开发商的信用风险 | 第31-34页 |
| ·开发商的经营风险 | 第31-32页 |
| ·一房多售的欺诈现象 | 第32页 |
| ·开发商不按期交房造成的风险 | 第32页 |
| ·开发商虚假按揭来骗取银行贷款 | 第32-33页 |
| ·开发商与消费者的矛盾转嫁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 第33-34页 |
| ·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 第34-36页 |
| ·贷前审查风险 | 第34-35页 |
| ·贷后管理风险 | 第35页 |
| ·银行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 | 第35-36页 |
| ·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的风险 | 第36-37页 |
| ·项目风险 | 第36页 |
| ·抵押物处置风险 | 第36-37页 |
| ·其他方面的风险 | 第37-39页 |
| ·国家利率政策的变动引起的风险 | 第37-38页 |
| ·房价的变动引起的风险 | 第38-39页 |
| 5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分析 | 第39-50页 |
|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 第39-45页 |
| ·社会整体信用意识淡薄、诚信缺失 | 第40页 |
| ·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 第40-41页 |
| ·个人支付能力的下降 | 第41页 |
| ·开发商自身的缺陷及房地产市场发展不规范 | 第41-42页 |
| ·抵押物市场发展不成熟,银行债权难以实现 | 第42-43页 |
| ·银行信贷管理不严格,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 | 第43-44页 |
| ·我国住房贷款保险体制有待进一步发展 | 第44-45页 |
|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45-50页 |
| ·住房抵押贷款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45-47页 |
| ·住房抵押贷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47-50页 |
| 6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建议 | 第50-59页 |
|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 | 第50-51页 |
| ·重建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 第51-53页 |
| ·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 | 第51页 |
|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 第51-53页 |
| ·建立政府担保体系 | 第53页 |
| ·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53-54页 |
| ·积极探讨构建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模式 | 第54-59页 |
| ·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含义 | 第54-55页 |
| ·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参与者 | 第55页 |
| ·住房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55-56页 |
| ·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模式探讨 | 第56-59页 |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