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18页 |
·城市发展的要求 | 第18页 |
·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系统研究法 | 第19页 |
·实例研究法 | 第19页 |
·归纳总结法 | 第19页 |
·学科交叉法 | 第19页 |
·相关背景学科 | 第19-20页 |
·建筑学(Architecture) | 第19-20页 |
·城市设计(City design) | 第20页 |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 第20页 |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design) | 第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21页 |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22页 |
·老建筑再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西方国家发展概况 | 第22页 |
·亚洲国家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我国的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老建筑再生设计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老建筑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8页 |
·老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类型 | 第25页 |
·老建筑再生对象的范围界定 | 第25-27页 |
·老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特殊构造作法等具有建筑史的研究价值 | 第25-26页 |
·老建筑再生对象及其所在的地段本身具有历史地标价值和意义 | 第26页 |
·建筑和地段两者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第26-27页 |
·老建筑的空间、结构、使用寿命或其所处地段尚有使用和改造再利用的潜力和价值 | 第27页 |
·老建筑再生的涵义 | 第27页 |
·关于保护与再生利用的关系 | 第27-28页 |
·对城市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城市 | 第28页 |
·城市空间环境 | 第28-29页 |
·城市空间环境形态 | 第28页 |
·城市空间环境形象 | 第28-29页 |
·城市空间环境意象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老建筑再生的价值基础、现状分析、环境影响 | 第30-35页 |
·老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基础 | 第30页 |
·历史史料价值 | 第30页 |
·文化情感价值 | 第30页 |
·物质功能价值 | 第30页 |
·老建筑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脱离城市环境 | 第31页 |
·基础设施落后 | 第31页 |
·环境生态性差 | 第31页 |
·环境活力丧失 | 第31-32页 |
·老建筑再生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 第32-34页 |
·老建筑再生-------留住了城市空间环境的“根”---历史文化 | 第32页 |
·老建筑再生-------重塑了城市空间环境的“魂”---场所精神 | 第32页 |
·老建筑再生-------凸显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貌”---建筑风貌 | 第32-33页 |
·老建筑再生-------丰富了城市空间环境的“体”---城市肌理 | 第33页 |
·老建筑再生-------彰显了城市空间环境的“意”---城市意象 | 第33页 |
·老建筑再生-------修复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色”---城市色彩 | 第33-34页 |
·老建筑再生-------疏通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脉”---城市交通 | 第34页 |
·老建筑再生-------孕育了城市空间环境的“情”---民俗风情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构建的原则及目标 | 第35-39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35页 |
·老建筑再生与城市空间环境构建的原则 | 第35-36页 |
·独立性与开放性统一的原则 | 第35页 |
·尊重地域特色原则 | 第35-36页 |
·尊重历史真原性原则 | 第36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36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6页 |
·选择性原则 | 第36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构建的目标 | 第36-38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的多样性构建 | 第36-37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 第37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在空间上的整体性 | 第37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构成形式的多样性 | 第37页 |
·老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丰富性构建 | 第37-38页 |
·特色鲜明的广场空间 | 第37-38页 |
·系统化的步行街道空间 | 第38页 |
·老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中地域文化的构建 | 第38页 |
·物质文化的传承 | 第38页 |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基于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老建筑再生设计 | 第39-69页 |
·老建筑再生设计对象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文脉处理手法 | 第39-42页 |
·文脉统合 | 第39-40页 |
·文脉并置 | 第40-41页 |
·文脉延续 | 第41-42页 |
·老建筑再生设计手法 | 第42-50页 |
·加建(添加新肌体) | 第42-45页 |
·转换内外空间(以表为里) | 第42-43页 |
·整合建筑群体 | 第43-44页 |
·完善建筑功能 | 第44页 |
·升华建筑形象 | 第44-45页 |
·插建 | 第45-46页 |
·协调功能 | 第45页 |
·审美对比 | 第45-46页 |
·肌体改造 | 第46-48页 |
·旧肌体融入新元素 | 第46页 |
·旧肌体的修复 | 第46-47页 |
·以新换旧 | 第47页 |
·添加新“外壳” | 第47-48页 |
·内部结构改造 | 第48-50页 |
·添加新构件 | 第48页 |
·空间重组 | 第48-49页 |
·选择性的保留与置换 | 第49页 |
·添加新“内壳” | 第49-50页 |
·不同空间层面的老建筑再生 | 第50-59页 |
·单体老建筑再生设计内容 | 第50-53页 |
·外部空间改造再生 | 第50-51页 |
·内部空间改造再生 | 第51-53页 |
·群体老建筑再生 | 第53-59页 |
·群体老建筑再生的研究范畴 | 第53-56页 |
·群体老建筑再生设计内容 | 第56-59页 |
·老建筑再生设计思考与观念整合 | 第59-68页 |
·形式与功能问题 | 第59-61页 |
·形式与功能的松散组合关系 | 第59-60页 |
·形式再生与功能再生 | 第60页 |
·立面主义的观点 | 第60-61页 |
·新旧肌体的艺术处理 | 第61-64页 |
·新旧肌体的对比与统一 | 第61-63页 |
·新旧肌体的空间关系 | 第63-64页 |
·“整旧如旧”与“整旧如新” | 第64-68页 |
·“整旧如旧”与史料的真原性、可读性及历史文化风貌 | 第64-66页 |
·“整旧如旧”与老建筑的肌体材料 | 第66-68页 |
·老建筑再生变化的管理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69-76页 |
·单体老建筑再生实例-----伦敦皇家歌剧院改建工程 | 第69-71页 |
·伦敦皇家歌剧院改造工程简述 | 第69页 |
·文脉处理手法----文脉并置与文脉延续 | 第69页 |
·外部空间 | 第69-70页 |
·拆除 | 第69-70页 |
·重建与新建 | 第70页 |
·内部空间 | 第70-71页 |
·群体老建筑再生实例-----上海“新天地” | 第71-75页 |
·“新天地”的“昨天”与“今天” | 第71页 |
·新天地的改造理念与设计思想 | 第71-72页 |
·艺术处理手法-----“整旧如旧” | 第72页 |
·文脉处理手法-----文脉并置 | 第72-73页 |
·南北地块文脉对比 | 第72-73页 |
·建筑细部文脉对比 | 第73页 |
·空间整合 | 第73-74页 |
·公共空间的开辟 | 第73页 |
·里弄空间的恢复 | 第73-74页 |
·与城市大环境建立联系 | 第74页 |
·再生设计要素 | 第74-75页 |
·结构 | 第74页 |
·外墙 | 第74页 |
·防潮层 | 第74页 |
·落水管 | 第74-75页 |
·屋顶 | 第75页 |
·基础设施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81页 |
·总结 | 第76-78页 |
·对老建筑有选择地进行再生,并采用适宜的再生设计手法 | 第76页 |
·以环境塑造为导向,处理好老建筑与其所处环境的各种关系 | 第76-77页 |
·文脉处理手法指导下的对新旧肌体的艺术处理思考 | 第77页 |
·对老建筑再生设计中形式与功能问题的思考 | 第77-78页 |
·老建筑的再生提高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81页 |
·老建筑再生与城市再生 | 第78-79页 |
·老建筑结合创意产业开发,提高了城市竞争力 | 第79页 |
·老建筑融入城市形象塑造,打造特色城市景观 | 第79页 |
·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的参与将会给老建筑再生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