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刑法典第20 条第3 款称谓之争 | 第8-15页 |
第一节 立法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称谓之争:无限防卫权还是特殊防卫权 | 第9-15页 |
一、“无限防卫权”称谓辨析 | 第9-13页 |
二、特殊防卫权的称谓比较科学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外特殊防卫权立法比较 | 第15-18页 |
第一节 国外特殊防卫权立法 | 第15-16页 |
一、由于防卫人的主观原因产生的防卫权 | 第15页 |
二、反击特定的犯罪而产生的防卫权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中外特殊防卫权立法比较 | 第16-18页 |
一、相同之处 | 第16页 |
二、不同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特殊防卫权的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一节 特殊防卫权与一般防卫权的共同之处 | 第18页 |
第二节 特殊防卫权的特征 | 第18-20页 |
一、特殊防卫权只能适用于犯罪侵害 | 第18页 |
二、特殊防卫权只能针对暴力侵害实施 | 第18-19页 |
三、特殊防卫权只保护人身权利 | 第19页 |
四、特殊防卫权只能适用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 第19-20页 |
第四章 特殊防卫权的立法价值 | 第20-27页 |
第一节 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 第20-24页 |
一、肯定说 | 第20页 |
二、否定说 | 第20-21页 |
三、否定说观点评析 | 第21-24页 |
第二节 特殊防卫权的立法价值 | 第24-27页 |
一、有利于保障人权 | 第24-25页 |
二、有利于体现刑法的公正价值 | 第25页 |
三、有利于更加有效地遏制犯罪 | 第25-26页 |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 第26-27页 |
第五章 特殊防卫权的司法适用 | 第27-40页 |
第一节 特殊防卫权适用的对象要件 | 第27-34页 |
一、关于行凶的涵义 | 第27-29页 |
二、“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的涵义 | 第29-32页 |
三、“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涵义辨析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特殊防卫权适用的时间要件 | 第34页 |
第三节 特殊防卫权适用的主观要件 | 第34-36页 |
一、防卫的认识要素 | 第35-36页 |
二、防卫的意志要素 | 第36页 |
第四节 特殊防卫权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 第36-40页 |
一、关于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行为能否实施特殊防卫权的问题 | 第36-38页 |
二、关于互殴中的特殊防卫权问题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特殊防卫权制度的完善意见 | 第40-45页 |
第一节 各种修改建议评析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关于第20 条第3 款的完善建议 | 第41-45页 |
一、明确界定各用语涵义 | 第41-42页 |
二、增加举证责任条款 | 第42-43页 |
三、“撤退原则”的引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