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我国城市住宅小区交往现状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几个概念的界定和释义 | 第12-16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城市住区需要交往 | 第17-35页 |
·我国城市居住模式历史发展与户外交往状况的演变 | 第17-25页 |
·传统住区规划组织模式的演变与户外交往生活的变化 | 第18-19页 |
·现代“居住区”理论下的居住模式与居民交往状况 | 第19-21页 |
·新中国成立后50年居住区规划建设情况与户外交往状况回顾 | 第21-22页 |
·我国现存三种居住组织模式的状况 | 第22-23页 |
·城市居住交往衰落的纵横比较 | 第23-25页 |
·当今城市住区需要交往 | 第25-33页 |
·人需要交往 | 第25-28页 |
·当今城市住区需要交往 | 第28-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3 住区交往空间解析 | 第35-81页 |
·住区交往活动解析 | 第36-48页 |
·居民的居住需求 | 第36-37页 |
·居民的交往心理 | 第37-38页 |
·居民的交往行为 | 第38-42页 |
·住区交往活动解析 | 第42-48页 |
·住区交往空间解析 | 第48-71页 |
·空间对交往的影响 | 第48-61页 |
·行为对空间的要求 | 第61-68页 |
·场所 | 第68-71页 |
·交往空间特征 | 第71-79页 |
·中国传统住区交往空间的启示 | 第71-72页 |
·交往空间的一般特征 | 第72-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4 有利于激发交往的住宅小区户外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 第81-147页 |
·设计原则 | 第81-84页 |
·符合“交往空间”特征的设计原则 | 第81-84页 |
·针对我国当前总体情况的设计原则 | 第84页 |
·针对我国当前情况的有利于激发交往的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 第84-104页 |
·我国当前城市住宅小区内居民交往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84-85页 |
·当前情况下利于激发交往的住宅小区户外空间设计策略 | 第85-104页 |
·利于交往的住宅小区居住模式的确定 | 第104-109页 |
·我国当前住宅小区的规模与交往 | 第104-106页 |
·可认知的住宅小区规模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增强住区活力的居住区组织的社区理论 | 第107-108页 |
·“小住区、大社区”的居住模式构想 | 第108-109页 |
·住宅小区公共交往空间--小区中心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 | 第109-129页 |
·范围界定 | 第109页 |
·设计目标 | 第109-110页 |
·现状解析及设计策略 | 第110-129页 |
·住宅小区半公共交往空间--宅前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 | 第129-137页 |
·范围界定 | 第129页 |
·设计目标 | 第129-130页 |
·现存问题及解析 | 第130-132页 |
·设计策略 | 第132-137页 |
·住宅小区半私密交往空间--户前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 | 第137-145页 |
·范围界定 | 第137-138页 |
·设计目标 | 第138页 |
·现存问题及解析 | 第138-139页 |
·设计策略 | 第139-145页 |
·小结 | 第145-147页 |
5 结论 | 第147-149页 |
·本文结论 | 第147-148页 |
·后续研究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3页 |
注释 | 第153-155页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5-156页 |
附录B:住区户外空间与交往状况问卷调查表 | 第156-157页 |